太平镇发展秋延迟菜种植走出农民增收特色路

来源:肖加东 发布日期:2004-10-29 00:00浏览次数:

太平镇不断探索加快农民增收的新方法、新途径,在进一步做强做大西瓜产业的基础上,该镇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再辟“新径”,成功培植并发展了秋延迟菜种植,走出了一条靠特色种植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太平镇共有人口5.6万人,耕地11万亩,是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来,根据“东部林桑西部瓜、两大产业一起抓”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西部大力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西瓜生产,使全镇西瓜面积达到了1.5万亩,其中大拱棚3750个,面积7500亩,亩均收入6000多元,被誉为“中国优质西瓜第一镇”。然而,面对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形势,新要求,该镇认为结构调整仍有潜力可挖。该镇大棚西瓜早春定植,6月份下市,西瓜谢市后,大棚种什么?曾是长期困扰瓜农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实际,镇党委、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普遍认为在大棚内种植秋延迟菜非常适合太平实际,秋延迟菜一般6月中下旬育苗,7月底在棚内定植,10月下旬可采摘上市,在大棚内延迟40天,在此期间露地菜下市,高温大棚菜下不来,延秋迟菜上市正好填补这一空缺。通过最后考察,该镇把腾州毛茄、黄瓜、甜辣椒、西红柿、芸豆等作为主导产品,巧打夏季菜与冬季大棚菜的时间差,大力培植发展秋延迟菜。
“万事开头难”。思路决策有了怎样干?利用西瓜大棚接茬种蔬菜,在整个济南市尚无先例,群众肯定一时接受不了,为改变群众的传统种植习惯,让群众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种植秋延迟菜的可观前景。太平镇党委、政府在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路子。去年,先在东侯市、闫桥两个村搞试点,建起了瓜菜示范园区。种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并一举获得成功。成功的典型是最具说服力的,东候市、闫桥两村试点的成功,极大调动了群众种植秋延迟菜的积极性。
要想效益高,技术是关键。为了抓好秋延迟菜生产,镇政府从腾州、寿光高薪聘请了两名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员,无偿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员吃住在村,随时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从下种、管理到采摘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此外,他们还定期为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使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明白人”,零距离的技术服务和科学指导,既确保了秋延迟菜的成功栽培,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品质和产量,保证了种植效益。
要想致富快,全凭龙头带。为了保证秋延迟菜的市场与销售。该镇党委、政府一方面组织部分机关干部外出找市场,积极为群众拓宽秋延迟菜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加强了太平瓜菜批发市场建,完善了停车场、电力、通讯、饮食服务等基础设施,增强了瓜菜市场的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大对市场的监控力度,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创造了良好的交易环境。
秋延迟菜的成功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使土地集约化经营实现了效益的最优化。如今,太平镇秋延迟菜的种植面积已由去年的2000亩发展到6700亩,预计总产量可达2400万斤,上市交易后,镇瓜菜批发市场的日交易量可达30万公斤,每亩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在秋延迟菜发展上,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这样,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春夏有瓜、秋冬有菜的复种模式在全镇已初步形成,预计明年该镇的秋延迟菜面积将达到9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