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黄河泥塑

来源:济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发布日期:2018-05-07 00:00浏览次数:

  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塑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技艺,其起源可追溯到新时期时代,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到汉代时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泥塑发展到宋代有了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艺人。

  济阳黄河泥塑起源于黄河下流沿岸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济阳地处华北平原,南依黄河,北靠徒骇河,过去济阳地处黄河泛洪区,每到汛期农田常被洪水淹没,庄稼收成不好,当地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便到黄河岸边采泥,后经晾干用纱布过滤制成泥胚,制作出各种动物形象走街串巷,以此来维持生活。后期经过治理,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济阳的黄河泥塑便也传承发展下来,影响黄河下游的周边地区。

  历史上济阳作为古代黄河沿岸的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道观、寺院以及各种神庙较多。尤以古代济阳县城附近的城隍庙和文庙出名,但是济阳属于平原地带,缺少石料,加之运输等比较困难,因此,济阳供奉的“神”多数是泥做的,人们将供奉寄托全部通过泥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促使济阳产生了很多造诣高超的泥塑艺人。济阳黄河泥塑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工艺朴实,经过几代的传承发展,泥塑作品越来越形象生动,成为一项具有传承价值的手工艺项目。济阳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泥塑提供了最合适的原材料。

黄河泥塑

黄河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