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河街道张稷若村村落史话
张稷若村位于回河街道驻地以西约3公里处。北邻洼头杨村,南邻大安村,东邻南席闫村,西邻后刘村,土地面积1189.8亩,其中耕地面积889.8亩。全村有161户、449人。村中有王、张、吴、李、周五姓,以王姓为人口最多。
张稷若村曾叫东风村,原名叫张庄。因明代有张姓自河北枣强移民至此,故起名为张庄。明末清初,村里出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经学大师——张尔岐,号蒿庵,字稷若。为纪念张尔岐,人们又把张庄改名为“张稷若村”。此名沿用至今。
1933年济阳县实行划区自治时,该村隶属回河区; 1947年划归淮里区,1948年又属城关区。1950年又归属回河(三区)管。1965年5月划属店子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时,属店子乡。2001年3月乡镇合并时,归属济阳镇。2007年,回河镇建置恢复,又划归回河镇。2017年,回河镇划转为回河街道,该村隶属回河街道。
张尔岐墓 原位于今回河街道陈王寨村东首,1970年修建济(阳)太(平)公路时,迁至今回河镇张稷若村东北。
20世纪80年代通电,2010年修建村内第一条水泥道,大约2.7公里。2011年村内通自来水,2017年村内修建了张稷若幼儿园,解决了村民孩子上学不方便的问题,2020年张稷若村安装太阳能路灯50余盏,建造约1000平文化广场一处,约700平景观鱼池一个,各街道进行了绿化和墙体美化,街巷全部进行硬化。
张尔岐,今济阳区回河街道张稷若村(乾隆三十年《济阳县志》载张为济阳西乡宜约)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字稷若,号蒿庵,又号汗漫道人,系有清一代济阳区录入国史第一人。其家世代隶农,至父张行素一代,方由耕而读。张尔岐取得生员资格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不中。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侵略山东,至济阳县,其父及三弟死难,四弟死而复苏。十七年,明清鼎革。顺治三年(1646年),地方大员推荐张参加秋试,以贫病婉拒;七年,被选送国子监学习,以母老而辞谢。君父之仇、亡国之痛促使张尔岐决绝于科举,拒不仕清。
放弃科举后,张尔岐以教学和治学为主业。乐育桃李,培养了如顺治、康熙两朝帝师、官至刑部尚书的艾元徵等一大批有为学子;潜心研治经史,有《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略》(录入《四库全书》)《老子说略》《蒿庵集》《蒿庵闲话》等著作传世。
张尔岐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晚年精研“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造诣尤深。《仪礼》即《礼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前人为《礼经》所作的传、注、疏很多,因年湮代久,经文多有脱漏,而且传与注也有许多混淆之处,致使后人难以读懂。张尔岐经苦心研读,除将传、注分清外,还删削了疏中繁琐附会的文字,并重新进行断句,纂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刻在石头上并立于太学中)勘正脱误300余处。张尔岐于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曾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张尔岐一生著作很多,除《仪礼郑注句读》外,其重要者尚有《易经说略》、《诗经说略》、《书经直解》、《老子说略》、《春秋三传驳义》、《蒿庵闲话》、《弟子职注》等,多由后人及弟子刻版问世。
张尔岐品德高尚,为世人所称颂。明末应科举考试,有人送他制艺(八股范文)作备考捷径,他不予理会。张尔岐一生寒素,耿介自持,其门人艾元徴时为康熙朝刑部尚书,每有重礼馈赠,必婉言谢绝,平时更无所干求。曾应聘与修《山东通志》,事毕不受酬礼而归。事亲至孝,因老母多病而研习医道,术成后乡邻纷至求诊,必细心施治,不惮劳烦。与两弟分居,自择劣等田产;其二弟残疾(盲人),甘愿代其承担赋役30余年,临终还嘱其儿子们为叔父代承赋役。
关于张尔岐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由于历史的尘封和演绎,加之其终生研究的经学古老深奥,使关于他的传说丰富多彩,甚至有些出神入化。在这些民间传说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其精华部分多从不同侧面刻画了张尔岐博览群书、饱学而谦逊的一代大儒形象,间接地反映了他救人济世、忠孝仁爱的儒家思想,以及仗义执言、急公好义的侠义精神。有一些则充斥着迷信的糟粕,无意间扭曲、甚至丑化了张尔岐的形象。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5年起,县文化部门经多方搜集整理,整理出张尔岐的传说故事17篇,约2万余字。在此基础上,请省市有关部门的民俗学专家、学者予以,审查和鉴定,然后向省市有关部门申报省级非遗项目。2013年5月,张尔岐的传说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张尔岐手书中堂、《张尔岐亲笔遗嘱》现藏于济阳县博物馆,《遗嘱》为纸本,麻纸,横折,长124.5cm,宽27.5cm,计663字。
在济阳民间, 张尔岐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由于历史的尘封和演绎, 加之其终生研究的经学古老深奥,使关于他的传说丰富多彩, 甚至有些出神人化, 在民间流传很广。 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 “ 剪纸成兵 ” 和 “ 白菜蝈蝈 ” 的故事。
“剪纸成兵”说的是张尔岐为反清复明,以报国仇家恨, 用纸剪了许多士兵和兵器放在箱子里,以备时机成熟,放兵攻打清廷。一天, 张尔岐外出, 忘记锁箱子, 家人误将箱子打开, 结果箱子里冲出一队手持兵器的士兵, 高声喊杀冲上天空。 张尔岐在外算知不好, 使弄法术, 顿时天降大雨,将纸兵淋毁坠地现了纸形, 避免了一场大祸。
“白菜蝈蝈 ”则说张尔岐一个侄女出嫁后,在婆家很是受气。 张尔岐便送其一幅白菜蝈蝈画, 画中棵白菜,一只蝈蛔趴在白菜上。张尔岐交代, 蛔蛔趴在白菜上,说明是晴天, 跑到白菜底下, 就要阴天下雨。 后来, 凭着这幅画, 侄女在婆婆家有了地位,也不再受气了。
张尔岐是一位经学大师,这样的传说显然是被赋予了神话色彩, 但是也反映了张尔岐先生有先见之明的超人之处。
张稷若村有4名革命烈士。王维芳,1943年入伍,1947年牺牲。生前为齐河县大队连长;王维佑,1944年入伍,1948年牺牲,生前是马山东军区某团参谋;王延英,1942年入伍,1945年牺牲,生前为渤海军区二分区十二团医生;张世明,1943年入伍,1945年牺牲,生前为渤海军区二分区十二团战士。王道树,男,1937年生。退休前在全国政协工作,现已退休。王维佑,任山东省军分区参谋长。王道忠,任章丘市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