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河街道小吴村村落史话
小吴村位于回河街道驻地东南方向7公里处。东邻南吴南村,南邻南张村,西邻闫家村,北邻大杨村。土地面积400亩,其中耕地面积350亩。全村户、229口人。村中现有薛、柏、杨、吴、裴等姓等姓,柏、杨、薛姓人口居多。该村曾荣获济阳县“文明村”等称号。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河北省枣强县大吴村移民迁往此地落户,取村名盐店吴家。1930年左右改名为小吴村。1933年济阳县实行划区自治时,该村隶属历城区; 1946年行政区划又归属回河区(南二区)管;1953年隶属第三区;1955年隶属于第三区复称后的回河区;1958年隶属于回河人民公社;1981年隶属于回河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撤社建乡时,属回河乡。1995年撤乡划镇隶属于回河镇;2001年3月乡镇合并时,归属济阳镇。2007年,回河镇建置恢复,又划归回河镇。2017年,回河镇划转为回河街道,该村隶属回河街道。
小吴村1984年建立面粉加工厂,同年通电,有了电灯照明,1999年穿村公路沟桑路硬化,2010年村内主要干道硬化,2010年村民饮上放心的自来水。从此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吴村共有建筑队4家,建筑业年收入70万元。各建筑队都是个人挑头,到济南、济阳等地承包工程。所承建工程多为一般新民居及装修工程等。
据传,清朝末年,小吴村曾出过一位在济阳很有名的人——柏锦林。柏锦林(?——1900)字云卿,南乡吴家庄人(今回河镇吴家村人)。虽出身贫寒,但能刻苦力学。幼年寄居济南,曾就学于南关张仙庙内。9岁能默抄上下《论语》,塾师视其为神童。16岁入县学,每次在景贤书院考试,总是名列前茅。21岁中举,光绪庚辰(1880)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湖南、陕西乡试正考官,国史馆纂修、功臣馆协修、武英殿协修等。后来,因权贵当道,朝事日益昏暗,遂闭门读书,不与士大夫交游。他工于书法,抄写十三经等书,均用正楷,一笔不苟。著有《能知止斋文抄》诗集及日记等。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乱军入其宅,将其书籍全部毁弃。用数十年心血和亲手积累、抄写的书籍资料损失殆尽,柏锦林因惊痛而一病不起,于当年冬天去世,年仅42岁。
小吴村2012年组建了鼓子秧歌队,村委会为表演队购买了30余套服装,10余件唢呐、铜锣,大鼓等乐器。逢年过节,高跷秧歌队穿着传统秧歌服装和自创的服装参加演出,队伍人员根据鼓点,成多样式扭动身体,达到娱乐健身的双重目的。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表演者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主要表演鼓子秧歌中的“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伞头”动作圆润,“鼓子”动作粗犷豪放,“棒槌”动作轻巧敏捷,“腊花”动作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有。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自2014年以来,群众自发广场舞,节日秧歌,气氛活泼、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