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河街道朱家坊村村落史话
朱家坊村位于回河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0公里处。东邻大寺河,南邻东药王庙村,西邻徐家村,北邻济太路。全村土地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850亩,共有146户、528人。现村里有艾、徐等姓,其中艾姓占多数。曾荣获市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市科普先进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首批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村、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村、县文明信用村等荣誉。
清乾隆年间,艾氏先人自孙耿艾老村迁居此地,居住于一朱姓大户的粮食坊子内,故得名朱家坊子,后来改称为朱家坊村。1933年济阳县实行划区自治时,该村隶属回河区。1947年划归淮里区,1948年又属城关区。1950年又归属回河(三区)管。1965年5月划属店子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时,属店子乡。2001年3月乡镇合并时,归属济阳镇。2007年,回河镇建置恢复,又划归回河镇。2017年,回河镇划转为回河街道,该村隶属回河街道。
朱家坊村为传统农业村,改革开放后,进行农业结构调整,1999年,村内开始种植露天葡萄,2000年开始群众在村党支部领导下逐步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当年新上大棚80个,2002年,又增加大棚50个,主要种植大棚葡萄,后来改种西红柿。2017年,全村蔬菜大棚达到135个,总面积150亩,蔬菜总产量150万公斤,大棚菜总收入350万元,人均6000元,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村里还有一个向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地址就在朱家坊村68号。合作社主要职能是,为成员提供:组织、采购成员种植蔬菜所需生产资料;收购销售成员种植的蔬菜;引进蔬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开展蔬菜种植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1990年村民用上了照明电,1995年村里修了柏油路,2008年,通上了自来水,2014年新修村两委会办公室及大院300平,2016年新建文化广场2处,1000余平方米,建设绿地800余平方米,2017年进行了卫生厕所改造。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电动车已成为村民的普遍交通工具。
从七十年代开始,该村就有春节期间踩高跷、唱迷戏的传统,后来连年在元宵节办村级文艺晚会,一直延续至今。
朱家坊村有3名革命烈士。艾新山,1947 年入伍,1952 年牺牲。生前为志愿军64 军后勤部战士;艾明盘,1943 年入伍,1945年牺牲,生前是志愿军26 军230 团战士;艾明超,1943年入伍,1945年牺牲,生前为县大队二中队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先后有36人从各大中专学校毕业。
艾明彬,1964年生,高级会计师,现任省农业银行信用处副处长。
艾斌,1968年生,博士研究生,历任山东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等职,现为北京医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艾铭友,1964年生,济南市公安局监管处调研员,正县级干部。
艾铭宝,1955年生,中共党员。23岁参加工作,历任生产队队长、村委会副主任、文书等职,1988年起,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搞蔬菜大棚种植,发家致富,朱家坊村北济阳县委、济阳县人民政府授予首批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村奖牌,艾铭宝先后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曾任济阳县十五届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