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石街道村落史话:唐庙北街村
北街村位于垛石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公里。2019年,村庄占地面积1437.3亩,耕地面积2262亩。共有151户,人口567人,其中党员16人。姓氏有王、孙、贾、朱、陈、梁、于、党、刘、张、赵、齐、李、周、闫、冯共16个姓氏,其中王、孙2姓人口较多。
原来此处有一座菩萨庙,相传是唐朝修建。元末明初年间,由河北枣强迁来部分难民,分居周围,逐渐形成村落,取名唐朝庙。因早年这里地势低洼,经常遭受黄水淹没,人们认为是龙王作怪,就用大黄教祭奠,因大黄教的旗面为杏黄色,又以旗为记,把村名改为杏黄店。但毕竟不如唐朝庙名字远颇,人们仍称之为唐朝庙。久而久之,唐朝庙后来演变成唐家庙,唐家庙在济阳县志和地图上均有明确记载。该村在1938年以前分为南牌、北牌,南牌包括小苏家村。1938年至1945年,实行“保甲制”,改称为南保、北保,1945年后取消了“保甲制”,南保、北保改称唐庙街。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社(与南台村、北台村、大王村、小王村、老唐庙村联合一社)时期叫唐庙大队。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分为南街、北街两个大队。1982年后(人民公社改为人民乡政府)形成现在的南街和北街两个行政村,该村位于北面为北街,村中有一自然村小朱家(第三、四生产组),北街村名沿用至今。
1945年,唐庙村建立村政权,卢继荣任村长,农民协会主任庞永财,副主任于克仁、于克己,张立文。1947年,卢继荣调区工作,由卢万三任村长。1949年2月,卢万三调乡工作,由朱德新任村长,于克己任副村长,农会主任李振山,副主任陈建章。1951年,朱德新参加供销合作社工作,于克己任村长。1953年农业合作社后,陈建章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长于克己,农会主任李振山。
20世纪初以来,唐庙村与邻村联办学校,大王、小王、南台、北台、老唐庙、小苏家等村适龄儿童,聚集这个学校学习,只有一名教师,相继有王连善、李旭亭、李锦堂、赵振卿、杜保青等担任教师。1958年后,教师多名,但教室还是一个,是复式班,上课时一个年级一个年级轮番来,当时只有一至四年级。五年级以上要到垛石完小(区立)就读,能到完全小学就读的很少,大部分学生学完三年级课程,便辍学为农。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读的人数增多,文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村北朱姓祖坟场地,有一株百年以上的青杨,直径约80公分,两位成年人刚好合抱过来,另一株百年以上的柏树。直径约有50公分,两树相距约17米左右。
古树回忆。据村民陈法明、梁落陈回忆,在他们童年时代,有一棵很粗空芯的大柳树,不知从何年何月就生长那里(现在梁落陈院落西北角的十字路口),该树下部空心部分可以同时容纳4人玩牌,露出地面的树根面积可容几个人同时躺下休息,该树的树杈比房梁还粗,长年累月的积累,树杈间沉积大量尘土,有一棵槐树长在上面,形成“树上树”的景观,吸引外来人们不得不驻足观赏。这棵树的西边还有一棵小点的柳树,1957年被新市董家村买走,树干做了40套课桌杌,6套办公桌椅;剩下的树杈,原唐庙小学加工成了长4米、宽25-30公分不等的板凳30条,板凳做小学生课桌用,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冯德胜 1919年10月生,1947年入伍,1948年9月牺牲于济南战役。
张敦仁 1919年11月生,1947年入伍,1948年9月牺牲于济南战役。
孙秀清 1929年6月生,1948年参加革命,原济南军区副师级干部,已退休。
张广业 1932年1月生,1948年7月参加工作。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第五医院、省康复管理局助理秘书、省卫生厅人事处副科长、结核病防治院党委副书记、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省医学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省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等职。1999年9月去世。
李建国 1951年10月生,1969年5月到唐庙乡插队工作。1971年11月后,在县化肥厂工作,历任工段长、生产科科长。1984年8月,调县经济委员会任干事、副主任。1992年11月,任三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1994年1月,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同年9月兼任县政府法制室主任。1995年4月,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同年6月兼任县机要局局长。1997年4月,任县政府党组成员、县政府办公室主任。2001年4月,任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2011年10月退休。
王其昌 1955年2月生,1972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教师、教研室教研员、教育局办事员、县委组织部干事、县委组织员、仁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91年6月后,历任济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县总工会主席,济南市出国留学人员精细化工研发中心主任。县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口述人:王观东、王其成、梁落陈、陈法明
撰稿人:卢士强、范继国、朱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