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石街道村落史话:东杨村

来源:济阳区垛石镇 发布日期:2021-03-29 16:46浏览次数:

东杨村位于垛石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6公里处。东临莫家村,南邻杜家村,西接北台村,北隔王江路与李村接壤。2019年,村庄占地面积910亩,耕地面积1151亩。共有170户,人口650人,其中党员25人。姓氏有刘、梁、杨、齐、王、卢、周、李共8个姓氏,其中刘、梁两姓人口最多。该村获得济南市市级文明村称号。

据传,明洪武年间,傅、杨两姓先人由河北枣强迁至此地,定居立村,取名傅杨庄。时年,村南徒骇河上架有石桥一座,连通对岸的尚家村(现米桥村由尚家、李家、曹家三个自然村组成),村东有官道直通该石桥,故又有米桥杨的称呼。后来其他各姓先人相继迁来居住,经历史变迁,村内傅氏绝嗣,村改名为杨家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和本镇的桥杨村区别开,又把杨家庄改称东杨村,沿用至今。

早年该村曾叫“米桥杨”。时年,村东有十字路,又称“轿杆路”,四通八达,是往返济南城、济阳城、商河城的交通要道,远近闻名。

据传,“米家桥”是时年尚家的米姓富户出资修建,桥墩由打场用的碌碡立放叠成,桥面用石板铺成;那个年代多用轱辘车做运输工具,石板上车痕很深,说明桥龄长,也说明来往车辆多。

1986年,村里通电,电灯代替了油灯和蜡烛照明,家用电器开始逐步普及。后来,手机,三轮车普及程度高,私家汽车逐年增加。2006年,村主街硬化,形成“两横两纵”格局,全长2000米,北行直通县道王江路,出行交通便利。2011年,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如今,文化广场、整洁的两委办公室利用率较高。

东杨村属平原,地势平坦,灌溉条件优越,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建起高温大棚60多个,每棚占地2.6亩,以种植樱桃西红柿为主,远销全国大中小城市。此外,村内有木业加工2家。

东杨村最出名的文化遗产是三节棍表演术,据说是在村中曾有一座庙宇,庙内有一老和尚武功高强,时年他时常庇护村民,离开此地时,他教授了村民一套三节棍术,可防身,可娱乐,“一枪一棍,打头、打腰,打哪档哪;他扎他,他挡他,他打他,他架他”,攻守兼备,后来此三节棍术一直在村内流传。

现在,东杨村有一处古井和两棵古树。古井直径59.8cm属清朝时期古井,多年不用,防止人畜误陷,已被盖上保护。两棵古槐树,大约有100多年,胸径35cm,枝繁叶茂。

隐背墙  隐背墙有‘隐去所有的霉运和背运’的寓意。如果农户大门有对着沟渠、湾坑、路口、墙角、屋角的情况,这人家会设置隐背墙遮挡,在农村这种做法很普遍,其他村也是这样做。

刘清浩  1926年3月生,中共党员,土改积极分子。1944年3月入伍,1947年11月解放石家庄战役中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东恒   土改积极分子。1946年被还乡团杀害,后被追认为烈士。

刘善祥   1963年3月生,大学文化,中校军衔。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先后任北京卫戍区警卫十七团通信连战士、报务员,武警北京总队第十一支队警卫连文书、司令部文书、政治处书记警卫连排长、副连长。1994年候,先后任武警北京总队机关正连职、副营职、正营职、副团职军官,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两次。2003年退役至今就职北京某公司管理工作。

王学军  1963年5月生,1981年7月毕业于临邑师范学校,留校工作至今。先后担任临邑师范职员、学生科副科长、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副校长。2002年6月至2017年6月任临邑师范校长、副书记,先后兼任洛北中学校长、董事长。高级讲师,硕士,省书协会员。荣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新长征突击手、市十佳校长等称号。

李继忠  1964年9月生,1987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农业教育专业,同年到济阳县职业中专工作至今。先后担任济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副书记等职务。多次荣获县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济南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

刘丹财   1973年2月生,中专毕业后曾在垛石镇土地管理所工作,先后担任济阳华特鞋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任、设计科科长等职务,太保寿险平阴支公司总经理、济南中支银保部总经理、济阳支公司总经理。现任济阳支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

卢钦勇   1976年8月生,1994年12月入伍,在部队期间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旅副参谋长等职务。2016年从部队自主择业。先后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

梁善福  1984年6月生,2008年滨州医学院毕业,2011年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硕士毕业,现就职于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精通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熟练掌握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口述人:杨丙泉 刘忠臣 李连友 刘冬旭 李继民

撰稿人:卢士强 范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