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石街道村落史话:莫家村

来源:济阳区垛石镇 发布日期:2021-03-29 16:47浏览次数:

莫家村位于垛石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处。莫家行政村由莫家和大张家两个自然村组成,大张家位于莫家村西北角与莫家隔道毗邻。东隔徒骇河与商桥村相望,南隔徒骇河与米桥村相望,西邻东杨村,北与小张村接壤。2019年,村庄占地面积279亩,耕地面积721亩。全村姓氏有莫、张、齐、代、刘、马共6个姓氏,其中莫姓人口最多。

据莫姓族谱记载,莫姓先人由河北枣强迁至高唐途中,其中有人流落至此定居。以姓命名莫家村。沿用至今。20世纪60年代,徒骇河河床加深拓宽清淤,莫家村整体由滩区坝堤迁居至现址。

传说,村北曾有棵高大的毛白杨树,粗至5名成人才能合抱,树冠高耸,在商河县城南门就能看见其树冠,商河县城与莫家村的直线距离在15公里左右,树冠的枝杈层次分明,分五层,被当地人称为“五层楼”。又传说,“五层楼”是过往“仙家”歇脚的地方。不但树冠的枝杈层次分明,树冠也相当大,树的枝杈相当粗,可以做独板棺材。毛白杨旁有棵松树,松树和毛白杨之间又长有一棵小白杨树,曾有好事顽皮者,先爬到松树上,再由松树爬到小白杨树上,继续再由小白杨树转至大白杨树上,躺倒树冠最底层树枝上,像躺在床一样舒服。这树归莫姓5户人家所有,大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他们合伙欲把这棵大树伐倒,每家出一人伐树,挖刨了半月树也没倒,某天夜晚突然刮起大北风,把树往南刮倒了,人们争相去看,站在树身这边的成人,看不到站在树身那边的人,可以想象这毛白杨树干有多粗。

传说有一年夏天,张姓老汉蹲在徒骇河边吸烟,河水中游出一条小蛇,游向了岸边,张姓老汉用烟袋锅砸了小蛇的头,不一会儿,天空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连续下了几天,大张家堤段就决口,自此以后,该区域就不得安宁,洪水泛滥决口之灾频发。徒骇河一旦有汛情,洪水就先至大张家堤段。1958年秋就发生过一次险情,原因是下游拦河修桥,眼看又要决堤,当时的社长张纯印派人去炸开拦河坝,洪水泄下,有惊无险。

1972年1月,该村建立村党支部。1987年,村里通电,电灯代替了煤油灯和蜡烛照明,家用电器开始逐步普及。如今,手机、三轮车使用很普遍,私家汽车逐年增加。2005年7月,通过“一事一议”,修建村级公路。2012年,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2018年11月,制定并通过新的村规民约。现在,村级主路两横七纵,总长度2000米,一条东西主街道贯穿村庄,南北街道连接徒骇河大堤和王江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苇编    村庄紧邻徒骇河,河边芦苇丛生,莫家人苇编手艺精湛。1958年以前,家家户户编炕席。苇编的流程是“收割芦苇——用刀将芦苇一劈为二——浸泡——压平——捋皮——编制”。苇编还有一句口诀,“抬二压三,勤抬四,大纹不离钩牙子”。很多人还会选择用硫磺把凉席熏白,不但编席,还编篓子,村民莫明新现在仍会编。1960年生活困难时,村中很多人到外地逃荒编席,当地人用席来盖地瓜炕育苗,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该村属平原地势,农田灌溉条件优越,村民以种植小西红柿为主,其他种植小麦、玉米。

莫荣印  1937年5月生,参加过抗美援朝,正营级干部,后转业至胜利油田、濮阳油田工作。已病逝。

莫荣亮  1947年3月生,1970年9月参军,随部队在我国珍宝岛站岗执勤时,脚趾被冻掉一个,荣军评残二等甲级。

莫连本  1956年3月生,1976年8月参军,部队转业至中行济阳支行,任保卫科科长。

莫新涛  1989年6月生,2007年9月参军,济南军区副营级干部。

张本瑞  1989年11月生,2013年5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同年参加工作,现任济钢人事科科长。

口述人:莫振同 张端禄       撰稿人:卢士强 范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