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石街道村落史话:东索庙村

来源:济阳区垛石镇 发布日期:2021-05-28 12:14浏览次数:

东索庙村位于垛石街道办事处驻地东4公里。东临胡贤村,南邻石墓田,西接中索庙村,北与尚坊村毗邻,省道248线从村西自南而北穿过;2019年,村庄占地面积453亩,耕地1447亩;全村有256户,1006人 中共党员33人。姓氏有陈、张、刘、王、赵、安、程、许、徐、霍、董、高、杨、曹、朱共15个姓氏,其中张姓、刘2姓人较多。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索庙最早的人家为索姓和门姓,故村名为“索门村”,后因东、中、西各有大庙,分为东索庙、中索庙、西索庙。该村因居最东,便称东索庙村。后来索姓、门姓绝嗣。

东索庙遗址   据说,该遗址是明朝一个寺庙的遗址。当时,原有东索、中索、西索三所庙。东索庙,由商河的一位和尚做住持,负责维持秩序、看病等事务。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剩一座夯土台基和一口钟。现在遗址已不复存在。

过去,东索庙村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以踩高跷为主,高跷队曾游历周边村落表演,代表人物有刘庆才、张仲臣等。现在,村里组建了广场舞秧歌队,在导师徐昌福的带领指导下,多次参与政府组织的比赛活动,并屡次获奖。

1982年,村里通电。2000年,安装路灯45盏,解决了群众居家出行的照明问题。2005年,投资30余万元,铺设了村级公路,解决了群众雨雪天进出村难的问题。2014年,村级公路又得以提升,村内形成两横一纵交通格局,全长3000多米。

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立冬暖式蔬菜大棚120余个,主要生产大西红柿、樱桃西红柿等,村民依靠种植大棚蔬菜走上了致富路。

农村风俗   行礼   迎亲的前一天,按照古例叫“达车”。也是男方去女方上头的日子,同时也是女方派人到男方送“沿房”(即嫁妆)的日子。傍晚时分,新郎穿好礼服,披红戴花,吹鼓手奏乐,管事的服侍着在院中摆着烛台香炉等物的桌前演礼。然后分别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娘(外公外婆)、父母、姑姑、姨姨、大爷大娘、叔叔婶婶行礼磕头,新郎磕头是跪在红毡上的。新人不行空礼,受礼之人全是长辈,受礼后都掏红包给新郎,多少不一,受时代的影响,也受经济条件限制,同时也与来往的礼轻礼重有关,一般与新郎关系一样的就商量着给礼,礼一样多,也是防止出现矛盾。行礼完毕上轿(现在是徒步走),管事的(铺毡的人)披红骑马随行(现在也徒步行走)。经过村庄。鸣锣奏乐,过路口要压红纸,遇有碾磨、水井要用红毡遮盖,所经之处,总会有人出来看,并问管事的是谁家娶媳妇,管事一一告知,他们会恭喜并随礼,管事的就让新郎行礼磕头谢礼,他们总说:“免了,免了。”

李来文  1926年11月生,解放上海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长福  1949年11月生,1972年4月参加革命,曾任索庙供销社主任

张立军  1969年2月生,1991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济阳县法院副院长、政法委副书记、公路局局长,现任济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

董立平  1969年12月生,现厦门大学教育管理学在读博士生。

陈世强  1978年1月生,部队转业分配至河北省审计厅工作。

赵永波  1982 年1月生,2007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天津市政府民族委员会事务科副科长。

口述人:徐福昌         撰稿人:卢士强 范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