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堤街道科学谋划推进区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
擘画科学务实发展蓝图
济阳区曲堤街道古因孔子在此聆听韶乐,留下“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美谈,被称为“千年闻韶古镇”。闻韶古镇衔接推进区紧靠曲堤街道驻地,含15个村、面积15.99平方公里、人口9559人,有4个省定脱贫村、1个乡村振兴重点村、1个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脱贫人口608户1006人、动态监测户2户5人。
为高质量高标准抓好推进区建设,在综合把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的原则,科学研究制定实施规划。在目标愿景上,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总要求,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打造,实现“乡村像景区、产业多业态、集体挣大钱、组织有力量、群众有奔头”的发展目标,让推进区呈现“产业跟上来、集体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环境美起来、保障提起来、文明兴起来”的美好景象。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建设“三区、两轴、一线”,“三区”即曲堤黄瓜高标准种植区、曲堤黄瓜产业综合服务区、“闻韶古镇”文化旅游区,“两轴”即曲白路生态保护轴、曲索路精品黄瓜提升轴,“一线”即乡村振兴精品路线。在推进实施上,聚焦产业发展、就业带动、环境整治、人才培养、乡村治理、成果巩固六大领域,分年度确定实施计划。2022年规划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10050万元,其中衔接资金35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5895万元,街道、村自筹资金355万元,企业资金300万;2023年规划建设项目13个,总投资4160万元,其中衔接资金145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250万元,街道、村自筹资金160万元,企业资金300万元。在工作指导上,坚持区域性整合、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用好全区政策资源,压实各级各部门在规划设计、政策支持、资源统筹、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主体责任,拧成一股劲、不撒芝麻盐,做到“统一平台、共同打造、各记其功、成果共享”。
做强产业支撑
拓宽富民强村兴区之路
曲堤街道被誉为“中国黄瓜之乡”,有黄瓜大棚2.6万个,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黄瓜种植基地。对于曲堤街道来讲,建设衔接推进区的基础在黄瓜、优势在黄瓜、希望在黄瓜。为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黄瓜产业,更好发挥富民强村兴区的支撑带动作用,重点实施“三补一保”。
一是补齐生产设施短板。推进区内有大棚种植户815户,蔬菜大棚1468个,但多数大棚建设年限超过15年,基础设施陈旧,抗灾能力较弱,单棚产量较低。针对这一短板,利用衔接资金2150万元,规划“棚棚通”“棚棚排”“棚棚改”基础配套设施提升项目,全面完善棚区路、水、电、房等设施配套。目前,已新建棚区生产路16939米、管涵242座、排水沟渠2740米、整修河道护坡85796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棚区大棚353个,大棚后墙覆盖毛毡19万平方米,惠及种棚户468户,其中112个因雨季进出不方便只种冬春季不种夏秋季的种棚户,明年实现两季播种。
二是补齐标准种植短板。推进区内黄瓜种植大多采取传统种植方式,管理较为粗放,黄瓜品种单一、产量和质量不高。针对这一短板,推进区强化科技兴农原则,加强农业实用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推广,让农民用上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农产品、收获最大的效益。利用农业部门资金200万元,建设曲堤黄瓜馆,设立标准化种植科普区和新品种培育区,集中展示、推广运用曲堤黄瓜标准化种植核心技术。利用衔接资金50万元实施黄瓜提质增效项目,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聘请专业团队,选取20个实验棚先试先行,采用碳氢液肥和生物技术优化种植流程,减少化学肥料用量,项目试验成功可将曲堤黄瓜产量提高10%,增产5000万千克,增效1.5亿元。农业农村部门通过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机制管理,向上倒逼种植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向下促进产业品牌化、做大行业市场。目前,“曲堤”牌黄瓜是全国驰名商标,曲堤街道荣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镇”荣誉称号。
三是补齐市场营销短板。曲堤黄瓜批发市场占地350亩,是全国最大的黄瓜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量5亿千克,交易额近15亿元,但市场配套建设落后,功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极大制约了市场承载力。针对这一短板,推进区积极顺应信息化、数字化变革大势,利用衔接资金1300万元,规划建设曲堤黄瓜市场配套设施项目,打造集交易结算、交易信息查询发布、农产品网络直销、电子商务运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营销模式,打破了单纯依靠线下营销的壁垒,畅通了农产品上下游供应渠道,建立起“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链接纽带。项目建成后,可带动180多家黄瓜收购客商、120多家大棚物资店商、28家规模育苗企业的提档升级,实现扶贫收益306万元、务工岗位200多个,优先用于推进区内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持续稳定增收。
四是强化党建引领保障。曲堤街道坚持以组织振兴推动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探索成立黄瓜产业党委,下辖蔬菜联合党支部和85个村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组织模式,走出一条农民群众增收、村集体有钱办事、企业发展壮大三方共赢的新路子。2021年,街道11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推进区内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4个村黄瓜产业产值超过1亿元。通过党建引领做强了产业、壮大了集体、凝聚了人心,推进区贾家村1989年出生的张继康,从中化集团辞职回村担任支部书记,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集体增收30万元,吸纳就业80多人。初步统计,明年意向返乡创业青年20余人、新建大棚38个,将释放产能750万千克以上。
整合力量攻坚
共建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针对乡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力量多头分散的实际,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路径,切实把各领域资源统筹起来、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做到集中精力办大事,共建共享同心圆。推进区内牛王村入选“央视频我最喜爱的乡村齐鲁样板”,郭家村被评为山东省森林村居、山东省绿化示范村、省级卫生村、济南市绿色小康村,北街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全省景区化村庄。
一是整合涉农资金,行业部门合力攻坚。坚持区级统筹、财政牵头、部门协作,整合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专项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生态补偿资金、流域整治资金等涉农项目资金资源,优先支持推进区内村庄建设。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整合水利、交通等部门资金2000多万元,清淤疏浚干支渠14余公里,新建管理道路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农村“四好”公路达6.9公里,实现高效配水到田间、连村公路全贯通。在环境综合整治领域,今年累计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开展残垣断壁、四大堆整治和“千街万巷”绿化行动。2023年,计划利用农业部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和街道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推进闻韶古街、打造曲白路生态轴“一街一轴”建设,打造一批文化休闲旅游特色乡村。在公共服务领域,整合组织、人社、民政、团委等部门资金近百万元,建设“希望小屋”儿童关爱、老年幸福院、郭家党建联合体等重点项目,实施乡村公益性岗位扩容计划,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60个,增设扶贫岗位30个。
二是发动工商资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借鉴脱贫攻坚“千企帮千村”经验做法,政府出政策、当“红娘”,为企业与村庄结对牵线搭桥,撬动更多工商资本和社会力量注入乡村振兴。抓好污水管网建设,利用农发集团资金3200万元,建设污水主管网12.8公里,实现供排水一体化。抓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引入农业生产服务组织4个,完成土地托管2000亩,为推进区内360户农户提供耕、种、防、收、浇全方位的托管服务。抓好“齐鲁富民贷”发放管理,深化政银担三方合作,累计发放贷款623余万元,50多户农户得到金融资本支持,预计增收300余万元。董家村村民董作豹利用贷款资金30万元,将养鸡场的规模由5000只扩大到20000余只,年增收10余万元。抓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由山东济水之北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在北街村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的济水韶音博物馆,展品达1万余件,全面展示鲁西北地区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现已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
三是激活内生动力,引导村民自建自治。强化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受益主体、建设主体和治理主体地位,尊重意愿、创新方式,最大程度调度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激发“自建”能动性。推进区郭家村创新实施“以工代赈+简易审批”,对村内新建或改造高效温室大棚等,给予不高于20%的补贴,撬动群众自筹资金100万元,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100亩。东街村通过筹工筹劳,调动村民积极参与村居环境整治,今年以来筹集资金50万元、村民自愿出工时300个,建设“四小园”1800平方米。另一方面,发挥“自治”创造力。探索“多元治理+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各村分别成立“农村治理委员会”“社会事务监督委员会”“文化(文明)建设委员会”三个配套组织,推动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共治促共享、智治提效能。实行村民星级化管理,年内推进区15个村开展五好家庭、闻韶好人、致富能手、抗疫先锋等评优活动15次,评出五星级文明户133户401人,其中脱贫户18户。结合市妇联开展的“出彩人家”创建,改进积分制管理模式,围绕“庭院美、生活富、家风好”创建内容,将治理事项细化分类、赋值量化、打分考核,月度分值10分、年度总分值120分,1积分等同于1元人民币,到“出彩超市”进行兑换,以“小积分”撬动乡村“大治理”,推进区内出彩示范户380余户,占曲堤街道出彩人家总户数的40%。
强化制度保障
护航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围绕工作高效能推进、资金安全化监管、成效常态化保持,加强有效制度供给,构建保障衔接推进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将闻韶古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写入济阳区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全区“12345”发展思路中五大重点工作之一,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曲堤街道成立了由区乡村振兴局和曲堤街道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的项目推进专班,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地落实。
二是建立财产监管机制。全面落实项目公示公告、工程招投标、项目监理、资金拨付报账、使用审计、绩效评价等管理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机构全程参与项目监管。制定济阳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济阳区涉农资金整合方案等,强化日常监督和审计检查,每月对衔接资金支出情况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
三是建立后续管护机制。整合“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等工作制度,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资金、有监督的“五有”长效管护机制。实施“4+1”产业项目建管计划,制定管护办法,明确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责任,探索设立产业项目管护基金,促进衔接资金长期良性运营、持续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