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就业“组合拳” 解好“最大民生”必答题
近期,在回河街道一核酸检测点上,每位18-60岁的村民都收到了特殊的“一封信”。“一封信”印制了“就业需求调查问卷”,充分利用群众前来参加核酸检测的时机,当日发放、隔日收回,通过“无接触”方式摸清辖区劳动力结构和就业意向并建立意向就业人员数据库。在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的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我们政府的服务真的很贴心,这个‘一封信’的举措就很好,为急需找工作的人提供了很大便利,这样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了。”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以来,济阳区不断创新举措,实施一系列稳就业、促就业举措,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打好就业“组合拳”,就业服务有深度更有温度,彰显了民生情怀与发展担当。
创新优化服务 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这个‘济阳人社E家人’小程序真的是太方便了,在这里就能查询到企业的用工信息,我们也可以通过它来发布求职信息。”求职者小王一边告诉记者一边操作着小程序浏览着求职信息。
这是济阳区不断优化创新工作举措,为广大群众就业提供便利的真实写照。
为解决求职人员“求职难”,缓解企业“招工难”,助力实现网上办、掌上办、随时办,济阳区进一步创新举措,优化服务,积极开发了“温暖人社E家人”微信服务程序,程序涵盖了就业创业政策、就业社保办事流程、企业用工信息等内容,借助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和社保服务队伍,把就业创业和社保服务覆盖到每个镇(街)、每个村(居)、每个企业。组织工作人员对“温暖人社E家人”微信服务程序进行广大宣传,把该小程序(二维码)送进社区、村(居)、企业,送到每一个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好其作用,让每名服务对象、每家企业都能及时了解就业创业、社保惠企信息,让每名创业人员及时了解创业优惠政策,每个有求职意愿的务工人员及时了解岗位信息,架起了人社部门、用工单位、服务对象三方联系沟通的“桥梁”,打通了就业创业和社保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济阳人社E家人’这个数字化服务平台真的是太方便了,我们企业只要有用工需求,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招工信息,信息一经发布,就有人投递简历,有效解决了我们的用工难题。尤其是疫情期间,现场招聘平台根本无法组织,有了这个平台,方便多了,真的要感谢区人社局周到细致的服务。”迈大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济阳区还搭建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平台,利用企业用工群、劳动保障协理员联系群、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群、依托济阳就业、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介,采取网上招聘、掌上招聘、热线招聘等形式,今年以来累计举办“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6场次,150余家企业提供1万余个岗位,累计52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积极主动开展“访企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周边企业用工缺口,为工企精准对接打好基础。
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助推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为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群体、农民工、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难题,济阳区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推动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工作提质增效。
在烟台一所高校就读的小李今年5月份通过济阳区“青鸟计划”线上云招聘,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毕业后回到济阳开始工作。他说:“通过家乡的云招聘,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现在我们济阳发展的是越来越好了,我也要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同时,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送服务上门、送培训下乡,广泛宣传落实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实现愿培尽培,进一步提高了求职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强了求职就业的实际效果。全面落实对城乡求职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免费政策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扶持政策。扎实做好创业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公益性岗位开发补贴、企业稳岗补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补贴、“4050”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等审核发放工作。切实发挥好区镇村公共就业服务微信群的作用,安排工作人员及时在群内发布相关岗位招聘信息,对困难群体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职业介绍等途径,促进困难群体就业。聚焦失业人员、受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影响较大的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及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