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重阳】重阳|九九重阳节 温情暖金秋

来源:济阳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发布日期:2023-10-23 08:50浏览次数:

重阳节九九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传承至今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尊老敬老,陪伴尽孝不只是在重阳节。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我已经长大,您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您仍然康健。

节日起源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989年,我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习俗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来源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01登高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02赏菊、饮菊花酒

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于是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03晒秋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飘散,甚至有人专门将线剪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


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04放纸鸢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 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0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点蜡烛灯,如此点灯、吃糕,替代“登高”之意。

06食重阳糕

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重阳节敬老习俗的典型代表有山西皇城村重阳习俗、河南上蔡重阳习俗,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农历九月九日,在山西省阳城县,以皇城村为中心,全县所有乡镇与沁水、泽州的相关村镇都有丰富多彩的“养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

07尊老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