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叶部病害的监测与防治

来源:济阳区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3-08-14 10:20浏览次数:

7月28日-30日的降水,造成空气湿度非常大,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当前我市已进入雨季,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加上持续的高温,给杨树叶部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有效控制杨树叶部病害的危害,各区县要加强监测,积极开展防治,防止杨树叶部病害的流行和大发生。现将杨树叶部主要病害简介如下:

(一)杨树白粉病

1、症状。发生在杨叶上的白粉病有两大类型:一是白粉层和闭囊壳主要产生在叶片表面;二是稀疏的白粉层和闭囊壳主要产生在叶片背面。叶片发病初期,叶表面或叶背面出现淡黄色褪绿斑,随后形成厚薄不等的白粉层,是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晚秋后,在白粉层中生出很多初为黄白色、渐变为黄褐、最后为黑褐色的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病害严重时,也为害苗木嫩梢。

2、病原。引起杨树白粉病有两种白粉菌,杨球针壳(Phyllactinia populi (Jacz.) Yu)和钩状钩丝壳(Uncinula adunca (Wallr.))。二者都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前者属于球针壳属,后者属于钩丝壳属。

3、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子囊孢子成熟后成为初侵染来源。病害多在夏季发生,秋季发病较重。病菌能以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生活适宜温度在11-28℃。隐蔽的光线有利于生长。秋季苗木徒长,枝叶幼嫩,发病严重。

(二)杨树黑斑病 

1、症状。该病一般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初期病斑为针刺状发亮的小点,后扩大成直径1毫米左右的、近圆形黑褐色的病斑,中间出现1个乳白色胶粘状的分生孢子堆。严重时,病斑密集造成叶片提早脱落。

2、病原。杨树黑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主要是杨生盘二孢菌(Marssonina brunnea),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盘二孢属。

3、发病规律。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在落叶或1年生枝梢的病斑中越冬,次年5、6月间病菌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落在叶片上,由气孔侵入叶片,3-4天出现病状,5-6天形成分生孢子盘,进行再侵染,7月至8月上旬若高温多雨、湿度大、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病害易于暴发流行。发病时期因地区、树种不同而不一致。发病轻重与雨水多少有关,雨水多发病重,雨水少发病轻。在苗圃地潮湿,苗木密度过大时易发病。

(三)杨叶锈病

1、症状。初发病时,叶背面出现很多淡绿色小斑点,3-5天后生成橙黄色小疱,疱破后显出黄粉堆,即病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叶背面布满黄粉,有时叶正面也出现夏孢子堆。秋后,叶正面产生多角形铁锈色隆起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

2、病原。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生在落叶松上。夏孢子堆橙黄色,粉状,有头状侧丝,侧丝平滑,具长柄。夏孢子椭圆形,黄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堆生于寄主表皮下,暗红褐色。冬孢子单胞,圆筒形,黄褐色。担孢子单胞,球形,淡棕黄色,并带短喙状突起。

3、发病规律。春季产生在落叶松叶上的锈孢子,由气流传播到杨叶上,萌发后芽管由气孔侵入,经过10-15天,出现夏孢子堆。夏孢子萌发的芽管通过气孔或表皮侵入叶片组织,形成夏孢子堆,可以重复侵染杨叶。秋后在夏孢子堆附近产生冬孢子堆。在湿度适宜条件下,夏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温度为18-20℃。7-8月雨水多、湿度大时,有利于发病。

当前正是杨树叶部病害高发季节,各区县要在监测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防治,控制病害的流行和大发生。主要防治措施:

1、烟雾机防治。对于高大的3行以上树木,可组织专业队采用6HY-25型烟雾机集中进行施烟防治,药物可选用8%百菌清烟雾剂、2.5%氟硅唑油烟剂或20%三唑酮乳油,防治时间应掌握在无风早晨5-9时或傍晚17-20时。

2、树冠喷雾防治。在发病期间,每7-10天喷药1次,可用4%禾甲安、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1000倍液、25%粉锈宁、乙嘧酚、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喷雾。

3、加强营林管理。增施有机肥、土杂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树木的抗病性;雨后要及时排除林地积水;随时清扫处理病叶、落叶,减少侵染源。

来源: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