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展厅|青铜器——食器
鼎、鬲、簋、簠、觚、罍、缶…
每次去博物馆看到青铜器的名字时,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用这些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的字当名字,古人是咋想的?”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这些青铜器的名字及用途。
/ 食器篇 /
鼎dǐng
出土于刘台子遗址
煮食器与盛食器,用来烹煮和盛放肉类,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锅。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最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土于夏晚期的二里头遗址,鼎的使用时间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形式大体分为圆鼎和方鼎两种,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
簋guǐ
出土于刘台子遗址
盛食器,铜器铭文作"毁",用来盛放煮熟的饭食,相当于现在的碗,多与鼎搭配使用。与鼎一样,簋流行的时间也很长,从商到东周。一般为圆腹、侈口(向外张开的口)、圈足、双耳。
鬲lì
出土于刘台子遗址
煮食器,主要用来烹煮肉食,也可以用来煮粥,流行于商代至东周时期。鬲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三个鼓鼓的足袋,这是为了加快受热速度而设置的,也是区分鬲与鼎的重要标志。
甗yǎn
图源自网络
相当于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竹制分隔物,叫做箅。上有通蒸气的孔洞。
簠fǔ
图源自网络
盛食器,古书里写作“胡”或“瑚”。其形制特点是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器与盖形状相同,大小一致;合为一体,分则成为两个器皿,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
盨xǔ
图源自网络
盛食器,古代盛黍、稷、稻、粱用。跟簋一样也是饭碗,基本形制就是椭方形器身,鼓腹,双耳,圈足,器盖也可以作为容器使用。但流行时间很短,大致出现于西周中期,到了春秋初期就基本消失了。
敦duì
图源自网络
盛食器,古代盛黍、稷、稻、粱用。组合套装,可以一器两用,基本形制就是上下内外皆圆,器与盖合成球体或者扁球体,一般上下对称,三短足,二环耳。也有球形的敦。敦产生于春秋中期,大致在秦代以后消失。
豆dòu
图源自网络
盛食器,用来盛放腌菜、酱料等调味品,相当于现在的菜碗。豆的名字取自其器形,使用时间极为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了陶豆,而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形制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豆盘、豆柄和圈足,部分豆有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