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济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字号:
大 中 小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鲁政发〔2022〕13号)和《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济南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济政发〔2022〕22号),加快推进我区气象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济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区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6%以上,重点区域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90%,暴雨(雪)预警准确率达到93%,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超过50分钟,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气象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
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布局科学的监测系统更加精密,无缝隙、全覆盖的预报系统更加精准,气象保障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发展能力大幅提升,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气象综合实力全市领先。
三、工作措施
(一)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优化和健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形成融合互补、点线面结合、布局科学的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网。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升级改造自动观测站。推进多部门站址共用、设备共型、数据共享的统筹集约化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提升大气垂直观测能力,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QFW-600型微波辐射计和Wind3D6000三维扫描型测风激光雷达。在国家基本站安装视程障碍观测设备,提高雾、霾、沙尘等视程障碍现象的精准监测水平。完善农业、生态、交通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完善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体系,健全智能化综合气象装备保障和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活动。依法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气象局牵头,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城乡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构建精准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涵盖实况监测和预报预测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布局,进一步拓展服务应用。提高短临预报更新频次。提升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极端天气精准预报能力,提高短时临近、短中期的预报预测准确率,全面构建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的精准预报体系。开展空间分辨率精细覆盖街道(镇),进一步覆盖城市管理网格的灾害性天气预警。努力实现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趋势,提前3天发布重要天气预报,提前1天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提前2小时发布短临预报产品的递进式服务,不断提高预报精准度。(区气象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精细气象服务系统。充分依托数字政府系统建设资源,加大数据融合应用,充分利用“气象+AI”算法,提升预报预警能力,赋能智慧城市气象服务.夯实气象服务基础支撑,构建“云+端”气象服务新业态。加强气象服务核心技术研发,发展基于场景、基于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区气象局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大数据中心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气象信息支撑系统。利用“气象云”赋能济阳数字化转型,探索气象数字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方式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气象数据业务建设和跨部门融合应用,开展气象数据深度挖掘和共享服务。强化气象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提升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区气象局牵头,区应急管理局、区大数据中心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灾害防御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落实极端天气约束性停工停课停业停运等防灾避险制度。健全政府主导的气象信息社会再传播机制,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和质量。强化面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直通式“叫应”机制。(区气象局牵头,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育和体育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城乡交通运输局、区城乡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成果应用,发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开展全区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城市规划、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重点园区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推进高标准气象科普场所建设,提高气象科普信息传播能力,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区气象局牵头,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育和体育局、区科学技术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乡交通运输局、区城乡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应急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拓展延伸生态气象、交通气象等业务领域,提高强对流、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健全分灾种、分领域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提高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城乡洪涝、森林火险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和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会商机制。升级改造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满足重大突发事件现场气象保障需求。强化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工作。(区气象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城乡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服务能力。科学调整、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布局,提升改造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强对全区粮食、果蔬等作物生长关键时节的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面向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建设智慧化指挥平台,加强新资料应用,开展作业条件研究。健全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区气象局牵头,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城乡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做好大气污染防治预报预警服务。加强造成大气污染的天气形势分析和机理研究,做好大气污染天气监测工作。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做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预报预警。建立健全高效、畅通的大气污染防治数据共享、联合会商和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区气象局牵头,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强化生态气象监测预警保障能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立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建立监测预警与综合评估系统,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开发等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区气象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乡水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应急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升工农业生产、城市、乡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城乡安全、敏感区水资源保障、能源安全等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技术研究。着力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农业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农业气象灾害应对能力等防范体系建设。开展气候变化对碳源碳汇影响评估、温室气体监测评估、碳中和有效性评估,为济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区气象局牵头,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城乡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相适应的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气象观测基地,安装植被和物候、遥测式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系统,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可用性和时效性。强化智能业务平台科技支撑,深入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建立粮食作物和特色作物长势、农业气象灾害遥感监测业务技术与产品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对曲堤黄瓜、仁风西瓜、垛石番茄等特色农产品的专项气象服务,加强与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沟通,充分发挥蔬果气象服务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发展“农业气象+保险”服务,开展果业、水产业等领域气象保险指数服务。推进济阳生态农业特色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强化“区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区气象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实施城市气象保障行动。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科学加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点。推进数字气象融入“数字济阳”信息化建设,编制数字化、精细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开展城市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加强部门协作,开展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面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领域,开展分行业、分部门的气象影响预报预警服务,共同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区气象局牵头,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城乡交通运输局、区应急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完善气象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气象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农业等行业的科技协同发展,聚焦气象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鼓励在防灾减灾、生态、农业、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实施科研攻关,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气象融合创新,形成具有济阳特色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模式。(区科学技术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城乡交通运输局、区城乡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应急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推动气象重点领域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解决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难题。(区科学技术局牵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落实山东气象创新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依托重大研究项目、科技创新团队、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气象人才队伍。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将气象人才培养统筹纳入全区人才发展规划。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区气象局牵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项目、用地等保障工作,完善配套措施,合力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建立协同配合的实施保障机制,积极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实施,加强督促检查。(区气象局牵头,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学技术局、区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法治保障。认真贯彻执行《气象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发布和传播气象信息。规范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气象标准化应用。(区气象局牵头,区司法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财政支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把支持气象高质量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气象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强化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投资效益。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气象高质量发展。(区财政局牵头,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气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作风建设。加强作风建设,确保气象工作做到严肃严格、求真较真、细致细究、务实扎实、高效快捷。坚持目标导向,改进调查研究,提高行政效能。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推动管理服务透明规范。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专业能力。(区气象局牵头负责)
济南市济阳区人民政府
2023年8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