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济南市济阳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解读
字号:
大 中 小

刘新彦,男,汉族,1977年3月出生,山东菏泽人,本科学历,工程师,2000年参加工作,现从事综合气象业务工作。
近期,济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济南市济阳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我们邀请到刘新彦,为我们进行解读。
一、 精准定位,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应急体系
本《预案》最显著的特点是极强的属地化和可操作性。它并非简单照搬上级预案,而是紧密结合济阳区作为济南市北部重要腹地的地理特征、产业布局(如农业占比较高)和行政架构,进行了定制。
细化灾害类型,响应更精准:本《预案》对市级版本的一项重要优化,是细化了对“强对流”天气的应对:一是将其精准拆分为大风、雷电、冰雹等独立灾种;二是为每一类灾种均制定了专属响应措施。这种划分更符合华北地区强对流天气多发、危害形式多样的特点,使得农业防雹、建筑工地防雷等应对措施更具针对性。
职责分工贴合本地实际:《预案》中的部门职责与济阳区现行政府机构设置高度匹配。确保了预案启动后,责任能直接对接到具体部门,避免了职责交叉或悬空,提升了执行效率。
预警触发机制下沉至街镇:《预案》创新的预警发布标准以“本区有街镇”达到阈值作为启动条件,而非全区范围。这种“小口径、高敏感度”的设定,确保了应急响应能够更早、更快、更精准地覆盖到真正受影响的局部区域,是实现“属地管理、就近指挥”原则的关键技术支撑,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 突出“预警-响应”联动,筑牢防灾第一道防线。《预案》全面贯彻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其核心运行机制是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体系”。
预警是发令枪: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是各部门启动应急响应的“发令枪”。这意味着灾害防范的关口得以大幅前移,从传统的灾后救援转向灾前主动防御。
强化部门联动:《预案》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必须制定以气象预警为重要启动条件的内部预案,从而形成“气象预警 - 部门风险研判 - 应急行动”的闭环管理链条。例如,收到暴雨红色预警,教育部门可根据预案直接决定停课,交通部门可预判部署排水和交通管制力量,实现了从预警信息到防范行动的“无缝衔接”。
引导社会参与:《预案》鼓励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广泛参与预警信息传播,强调了新闻媒体、通信运营商在信息社会传播中的责任,旨在打通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取、理解和响应预警信息,进行有效自救互救。
三、响应措施具体详实,突出民生保障与重点行业防护。《预案》的另一个亮点是分类响应措施极其详尽,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
突出民生关怀:在高温、低温、暴雪等响应中,多次提到对“老、弱、病、幼”等特殊群体的保护,对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等“生命线”工程的保障措施进行了重点部署,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聚焦重点行业安全:针对济阳区的农业特点,在冰雹、霜冻、干旱等响应中,明确了农业农村、林业部门的专项指导职责。同时,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户外作业、旅游景区等重点行业和场所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细化,要求采取停工、停业、停运、停课等刚性约束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新增特色响应内容:单独设立的“雷电”“冰雹”响应,明确了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职责,这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减轻灾害损失的具体体现,展现了预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解读机构:济南市济阳区气象局
联系人:李婕
联系电话:0531-81175308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