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劳育+研学”模式,拓展农村学生实践平台
近年来,我区以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为引领,大力推进“劳育+研学”融合发展,持续完善农村学生实践教育体系。依托黄河文化、非遗传承、现代农业等本土资源,已开发“行走黄河”“非遗风华”等20余个特色研学课程,其中《探寻黄河根脉》获评省级优秀研学课程,并推出10条精品研学路线及特色“研学地图”。目前,全区建成4个市级劳动教育基地、5个市级研学实践基地,农村学校100%参与研学实践活动,有效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济北农业科技园、曲堤黄瓜产业基地等本土资源,开发“农业科技”“生态保护”等主题课程,推动研学活动向农村学校倾斜,确保农村学生享有更丰富的实践机会。
二、强化校际协同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我区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建立“城区名校+农村学校”结对帮扶机制,通过联合教研、教师轮岗、学生互访等方式促进资源共享。同时,积极与济南市区、周边区县优质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此外,依托区全环境立德树人八大项目组,定期组织城乡学校开展德育、心育等专题研讨与观摩活动,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校际合作模式,探索“名校托管农村学校”“城乡学校课程共建”等机制,扩大跨区域研学交流覆盖面,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三、完善保障机制,推动建议落地见效
为保障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我区已将研学实践、校际合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支持农村学校课程开发、师生交流等工作。同时,建立研学基地准入、安全监管、质量评估等全流程管理制度,确保活动规范有序。此外,通过“十百千”家庭教育提升工程,联合区妇联为农村学校培育10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为1000名班主任开展心理培训,提升农村教师育人能力;依托区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为农村学生提供常态化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全方位护航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