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济南市济阳区第十中学2024年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报告
字号:
大 中 小



为弘扬我校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济阳区教体局《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济阳教[2021]7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校劳动教育实践报告如下:
一、以劳动为中心,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我校将劳动教育设为必修课且每周不少于1课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总课时统筹安排。围绕学校“责润教育”办学理念,基于“责润少年”的目标,以国家课程为依托,根据学校课程基础、学生发展需求,我校构建多元劳动课程体系。校内劳动:个人好习惯课程(卫生、学习)、泥塑课程;校外劳动:家务劳动课程、志愿服务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养成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学会与人合作,致力于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提升学生劳动素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树立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学校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上保持一致,内容上相互配合,功能上彼此补充,彰显学校、家庭联动整体育人效果。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
我校开设的泥塑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旨在培养学生们的艺术塑性及审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们感受亲手制作立体塑形作品的独特魅力,收获劳动成就感。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我们在泥塑课程上会学习泥塑所用到的工具,通过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同学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和练习,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泥塑作品,千姿百态,甚是有趣。
泥塑是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学习并传承泥塑技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劳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走进泥塑世界,了解泥塑的历史故事。泥塑技艺贯穿古今,创作内容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古色古香,可以是民间风格,也可以是可爱的玩偶摆件,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发挥自主创造力和想象能力,运用所学的泥塑技巧,完成形式各样的泥塑作品。
泥塑课程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在劳动课堂上学习泥塑理论知识之后,通过生活中对人事物进行观察,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自己的立体塑形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
三、家校联动拓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渠道
教师和家长应抓住关键期,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根植于心。转变家长观念。学校重视对家长的引导,首先改变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通过案例分析、专题培训、家长分享、发放劳动教育指南等,让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劳动技能,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课程的深入推进,家长深刻感受到了劳动教育带给孩子的改变,家长从前期的被动到主动,积极树立家庭劳动教育观念,主动引导、教授学生劳动技能,树立家校合作教育的坚定信念。
“劳动能养德、劳动能促智、劳动能益美、劳动能强体”。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磨炼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济阳十中这片希望的热土上,一颗颗种子正破土而出奋力生长,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则良材佳木不负韶华,栋梁砥柱未来可期。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