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济南市济阳区南湖实验小学2024年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报告
字号:
大 中 小



济阳区南湖实验小学位于城乡结合点,原名为“济阳区回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2023年7月正式更名为“济阳区南湖实验小学”。学校始终践行“把行美融入学校教育,让学校育行美之人”的教育理念,以创建劳动教育示范校为契机,统筹劳动课程研发、师资队伍、劳动基地建设、教学督查评价等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一、劳动课程研发
我校结合自身环境特点,以“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为教育理念,努力开发符合学生需要的劳动课程。课程设计以“种植实践课”为主体,以“特色活动”“学科融合”为两翼,构建农耕特色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在玩中激发种植兴趣;指导中年级学生积累种植的经验,锻炼能力;引导高年级学生在做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养成吃苦耐劳并且尊重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
1.主题课程:种植实践课作为基地主题课程,分播种、养护、丰收三个阶段展开授课。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劳动创造的快乐。
2.特色活动:围绕着田园种植的不同阶段,学校设计美化农园、农耕绘画、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展示,在活动中成长。
3.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是拓宽课程的主要方式,语文课上的基地观察日记,数学课上的实际测量,科学课上的认识各种物种,都可以转移到基地进行。
二、教师队伍与实践基地
学校聘请校外农场管理员为任课老师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并且通过多种不定期培训和专场教研,努力打造一支能教擅教的师资队伍。通过更新老师教学观念,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
学校统筹规划,配置、整合一批劳动教育资源,开辟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行美农场,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实践场所,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工具、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劳动场景,让每个学生亲历劳动过程。
三、课程实践
(一)强化家校共育,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会、校园网站、微信等网络媒体宣传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重视并给予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实践机会。
(二)立足实际,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1.注重劳动教育与各门学科教学的结合,根据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教法特点的个性与共性,找准结合点,将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2.与德育活动结合。通过主题班会学习劳动者的事迹,使学生从劳模及平凡劳动者的身上学习劳动的精神,体会劳动的价值。
3.与校外公益劳动结合。结合重大节日,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三)依托现有资源,拓展实践课程。
1、学校开设每周一节的劳动实践课,课堂中老师对劳动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演练,并且预留劳动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后实践。
2.开展植物种植特色课程。学校开发闲散空地作为蔬菜种植园及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全方位开展劳技教育和劳动实践。
3.与周边农场大棚搭建劳动实践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分学段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实施劳动行为评价和劳动效果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档案,采用“行美币”评价体系;加强过程性评价,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公示、审核制度,严防劳动教育各项活动流于形式,确保记录真实可靠。学校成立劳动教育评价小组,每学年末负责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全面考察本学年课内外学生劳动学习成果和劳动素养水平。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督促学生按时参加劳动打卡,在劳动档案中及时记录劳动情况。
四、宣传推广
为进一步唤起大家的劳动意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积极运用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劳动教育宣传,公众号文章多次被济阳区教体局公众号和《新济阳报》转载。
与此同时,我校劳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齐鲁晚报》、“济阳区人民政府”等媒体先后对我校劳动教育进行宣传报道。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