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双一双线”改革, 让政务服务有速度有温度
字号:
大 中 小



济阳区坚持民生需求导向,围绕全生命周期,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全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和“一业一证”改革,扎实推进“双一双线”改革,实现“线上”和“线下”协同办理。
一、立足群众视角,推动工作机制再完善
(一)梳理实施事项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对照行政权力事项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围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全面梳理办事频率高、群众获得感强、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事项清单。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实施一批”的要求,确定“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目录清单,结合国家和省市最新要求以及机构改革职能变化,同步调整更新事项目录清单。
(二)统一标准规范,开展精细梳理。对涉及事项的办理情形进行最小颗粒化分解,对办理事项的受理条件、办理情形、申请材料、审查要点、审批结果等要素进行颗粒化梳理,消除受理条件和申请材料中的模糊条款,确保事项标准统一、“无差别”受理。加快数据共享及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建设应用。
(三)精简办事流程,优化服务模式。按照“四级四同”和“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要求,窗口人员对“一件事”“一业一证”涉及事项开展四减情况梳理,厘清事项关联性和办事逻辑性,依法对涉及多个部门审批环节予以取消、归并、压缩,修改完善“一件事”“一业一证”办事指南和流程图,全面推进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
(四)线上为主线下兜底 ,助力一事一办再升级。线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强化协同,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依托济南市政务服务网“主题集成”专区和“一业一证”专区,优化“一件事”服务模式。线下,设置“一件事”综合窗口,从需求侧场景角度出发,以使用者感受为导向,聚焦个人、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动更多事项实现跨部门、跨层级集成化办理。
二、围绕“四个一”,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
(一)实施“一窗受理”。坚持线上在济南市政务服务网实现“一端受理”,线下设置综合受理窗口实现“一窗受理”。综合受理窗口设有“一件事”和“一业一证”相关宣传标识(窗口LED显示、宣传折页等),完善“一件事”和“一业一证”主题叫号、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发流转、窗口统一出件的运行机制。
(二)整合“一张表单”。学习借鉴其他地区“一表整合”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把“一件事”涉及事项的多张申请表、多套申报材料,精简整合为“一张表单”、“一套材料”,实现一表申请、一次提交材料、多次共享复用、一次办理全部事项。全面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互认,凡是前期受理窗口已经认证的材料,后续各环节应通过信息共享、线下流转方式获取。
(三)探索“一同核查”。对需要现场核查的“一件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探索建立联合踏勘机制,由牵头部门统筹组织,多部门联合,实现“多个事项一次核查、整改意见一口告知、整改情况一趟复审”。
(四)实施“一窗出件”。优化整合发放证照环节,办理结果(相关证照、批准文书)及时反馈转交给受理窗口,涉及“一业一证”改革的“一件事”,牵头部门统一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受理窗口汇总相关证照、批准文书,采取现场递交、邮政寄递、网上传输等方式统一送达申请人。
三、强化规范管理,推进服务体系标准化
(一)着力人员培养,组建专业化审批团队。创新打造“济时办”帮办智慧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协同供给帮办服务体系,充实完善帮办代办专区,配备专业人员,统一推行“无差别受理”全科模式,实现管理集成、服务集成。健全完善纵向联通、横向贯通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推动改革工作合力。加强对窗口人员的业务培训,持续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全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勤于服务、乐于奉献的精英队伍。
(二)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运行闭环。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帮办代办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日常管理制度》等涵盖大厅运行、人员考评等内容的规范性制度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服务规范”,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约束和制度考核,形成全覆盖、常管理的运行管理机制,确保业务全流程的闭环运行。
(三)延伸服务触角,打造特色化服务品牌。凸显“在济阳·济时办”特色政务服务品牌效应,先后推出“济时办·云勘验”“济时办·云课堂”“济时办·云帮办”“济时办·云评审”“济时办·更简易”等子品牌,不断完善品牌体系。强化镇街品牌打造,仁风镇—仁心办、垛石街道—垛好办、济北街道—五心服务全面开花。组建“泉惠企”服务站点,打造“济时办·益企来”企业服务品牌,搭建企业、园区、行政审批和政务大厅之间的桥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驻地服务“无死角”。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