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齐通衢垛石桥

来源:垛石镇政府 发布日期:2018-01-18 00:00浏览次数:

  坐落在徒骇河岸畔的秀丽集镇,名叫垛石桥镇,是镇政府驻地。镇名源自徒骇河上的一座历史名桥。

  横跨在徒骇河上的垛石桥,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就有了。最初名叫杜家水口西桥。因为那时该地叫杜家水口镇,桥在镇的西边。当时河宽500多米,河桥叠石做垛,续以土坝,成为沟通两岸的要塞,是北京地区通往胶东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明万历《济阳县志》记载,垛石桥“为燕齐通衢,济青登莱冠盖之客,约车往来者,日无停晷。章丘长山一带郡邑麦米之输于德州仓者,率经此桥。”就是说这座桥是从燕国通往齐国的交通要道,济南、青州、登州、莱州等胶东沿海地区的客商车辆,每日往来不停,章丘、邹平一带出产的粮食,都经过此桥运往德州和北京地区。

  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徒骇河的一场大水把桥冲毁,造成交通梗阻。济阳县令侯加乘便组织筹集人财物力,主持重新修起了杜家水口西桥。重修后的新桥,增加了石垛,高1.2丈,宽1.9丈,共15孔、总长14丈。后历经105年的风吹雨打,年久失修,桥蹲日渐坍塌。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本镇人又对该桥进行过一次重修;并于22年后、即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距离西桥半里远的河上增建了一座北桥。北桥高1.4丈,宽1.6丈,10孔、总长16丈的。19年后的乾隆十八年(1753年),西桥又因河水漫溢,土坝被冲、桥身坍塌,本镇人再次商议重修。众人托请贡生陈来糈、监生杜曰诗、杜能礼3人为首负责组织相关事宜。经过3人的精心筹划,组织捐银、捐钱、捐石、捐木、捐灰、捐砖和调度劳力,于次年春天完成了该桥的重修。这次重修,将原来易冲毁的土坝改建了7空石桥。不料8年后,即1762年,徒骇河突发百年未遇的大水,使西、北两桥全都坍塌。正逢济南郡守王守震到此视察河道,见状指示知县胡德琳立即组织重修两桥,并要求两桥都要比原来加高加宽,并全部改为石料。于是,知县胡德林遵照王郡守的要求,组织民力,调集财物,监督施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两座桥就如期竣工。西桥身高2.2丈,比原桥增高1丈,宽1.7丈,比原桥加宽8尺,总长20孔、28.6丈,比原桥增加了5空、14.6丈。北桥身高1.7丈,比原桥增高3尺,宽2丈,比原桥加宽4尺,总长18丈,比原桥增加2丈,即每一孔比原桥增加了2尺。两桥的修建,虽“用工数万,费用千金”,但确比以前坚固。因为重修的新桥全部为石料,便从此改名叫“垛石桥”,地名也改称垛石桥镇。垛石桥的创建,不但确保了燕齐交通,而且还形成了一道景观。有位叫张仪泮的秀才曾写诗歌咏垛石桥。其诗曰:

  诸君何不任逍遥,垛石巉岩异板桥。

  仿佛百花排雁翅,依稀万里锁虹腰。

  熏烧绿野忧偏剧,扰攘红尘意独消。

  抛却繁华平日志,游人虽众客情超。

  智慧天下第一砣

  传说,在修建垛石桥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个“天下第一砣”的故事。

  据说,桥被冲毁,急需重修。地方官府苦于财力不及,便设法从民间征集募捐砖石物料。但因工程浩大,当地捐献的物料十分有限,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垛石桥本为“燕齐通衢”,迟迟梗阻,惊动了朝廷,便责令地方设法限期复桥通行。无奈之下,地方官府的幕僚们想出了一策:远至四方临县,到处张贴布告,宣称“高价收购石料”,并以质论价,以斤定价。这一招真灵,因价格高的悬殊,很快许多外地的巨商富豪,为利而来;他们争先恐后,纷纷从四方运来大量的好石料。工地的收料员说:“等修桥的石料足够了,一块过秤结帐”。时间不长,需要的各种石料,一应俱全;有位巨商还特意送来两头样式别致的石狮子,专门做镶桥头用。石料数量足够,如期复桥已无问题。但令巨商富豪们没想到的是,石料一过称,与他们购买时的重量,相差甚远:一个类似碌碡大的石料,重量只有几斤。统算起来,仅仅够本而已。原来,经办者在称砣上做了手脚,专门制作了一个特大的秤砣。富豪们虽知中计,但也无奈,因为他们都很精明,懂得如果将这些重重的石头再运回去,连本钱也会赔上。于是干脆顺水推舟,算作义举罢了。不管怎样,垛石桥如期通行,上下皆大欢喜。从此,“天下第一砣”的故事,就在民间传了下来。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横跨徒骇两岸的大桥,已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6年——1958年徒骇河加宽时新建,和1965年——1980年改建而成的全部钢筋混凝土排架桥,已毫无过去“垛石”的成分。但它在加强内外交流,促进当地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