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石镇悠久的地方文化
来源:垛石镇政府 发布日期:2018-01-18 00:00浏览次数:
深厚的历史积淀,悠悠流淌的徒骇河水,在带给当地人民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一方文化。座落在徒骇河岸畔的镇政府驻地,至今古韵犹存;老街上的唐槐古树,佐证了垛石镇的历史变迁。垛石镇境内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商周秦汉时期古文化遗址,如紫佛寺遗址、颜家遗址、歇凉寺遗址、东索庙遗址、西太平遗址等。此外,明末经学家张尔歧之师陈仓屏墓碑,清朝翰林赵彦林等历史人物资料,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建筑群——周氏庄园,都佐证了这方古老土地的文化灿烂。
垛石镇人杰地灵,广大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迷戏、五音戏、董家伞棍鼓舞、三节棍高跷等形式多样的民俗表演。其中最富代表性的董家伞棍鼓舞,起源可追溯到北宋年间。最初是军队演练、对抗的战阵,后被卸甲归田、回家务农的士兵带入民间,并加以修改,逐步演变成村民庆祝丰收或欢度重大节日,集体表演的“伞棍鼓舞”。“伞棍鼓舞”以伞、棍、鼓为主要表演器材,表演者手持圆伞或彩棍,踏着铿锵的鼓点,组成时方时圆、变化多端的阵形,威风凛凛,极具气势。2008年,董家伞棍鼓舞被评为济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荣获济南市元宵节非遗类民间艺术大赛金奖。
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迷戏”,主要分布在垛石镇的垛石河、徒骇河沿岸村庄。迷戏又称“驴戏”,它兴起于清朝,是民间艺人走乡串户时所唱的小戏。迷戏的前身是山东琴书。1900年前后,著名琴书艺人时殿元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单一的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获得成功。因戏里有个道具“毛驴”,所以这种小戏又被称为“驴戏”。迷戏剧本选材多取自民间家庭伦理故事,唱词道白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群众特别爱听,常常听入了迷,所以也叫“迷戏”。据考证,琴书是迷戏的前身,而迷戏又是吕剧的前身。目前,流传至今的迷戏曲目达到上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