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镇街巡礼 > 仁风镇

仁风镇

  仁风镇是“中国西瓜之乡”、“中国鼓子秧歌之乡、“中国山楂之乡”、“省级文明镇”、“省级绿化示范镇”、“省级绿化模范镇”。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据传,唐朝年间,唐王李世民手下大将薜里(姓薜名里字仁贵)东征高苟丽(今朝鲜),驻军迎风镇,薜家军军纪严明,对当地百姓秋毫不犯,得到“迎风”各界人士及百姓的爱戴,纷纷杀鸡宰羊以款众军,薜将军深受感动,称“迎风”真乃“仁义之风”也,随之,“迎风”两字借薜将军“仁义之风”之意,改称“仁风”,“仁风”之名沿革至今。

  【地理位置】 仁风镇位于济阳县东北部,镇政府驻西街村,北接徒骇河,南接黄河,与惠民、商河、邹平三县交界。辖82个行政村,人口63103人(其中农业人口53603人),耕地面积8088.3公顷,版图面积124平方公里。人民政府驻西街村,电话区号0531,邮政编码251414,西南距济阳县城30公里,西南距济南城区80千米。

  【政区沿革】仁风镇历史悠久,自古多次立县(据《续修县志》十六卷八十三页载:济邑仁风镇古县治也。在汉为马防镇,又曰马防城……宋末县废地属朝阳……及金天会五年割章临之半于标杆镇,建济阳县城,仁风随夷为一镇)。古称有“马防城”、“太平镇”、“迎风镇”等。

  据《仁风镇志》(1987年编)载:“仁风”在西周及东周战国时期属齐国。西汉时属朝阳县,时名马坊城,又名马防镇。东汉时属菅县东朝阳地,为济南国平原郡所辖。三国时期属魏地,隶青州。西晋为漯阴县及东朝阳县地,属济南郡。东晋时曾为后赵、燕、前秦等国所辖。南北朝时为北魏地,属朝阳。隋朝时为临济县地,属齐郡。唐朝时名迎风镇,属齐州,后改称仁风镇。北宋时隶齐州,属京东东路。金代天会七年(1129年),割临邑故著县及章邱县的标杆镇一带建立济阳县,仁风为济阳县所属一镇。元朝时随济阳县属济南路。明、清两代随济阳县属济南府。民国元年仍属济南府济阳县;民国二年属岱北道济阳县,称仁风区;民国四年属济南道济阳县;民国十八年,全省划为十区,仁风镇随济阳县划归第六区;民国十九年冬随济阳县归属鲁北民团区;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九月仁风为济阳县第八区。

  1937年秋末冬初,日寇进犯仁风,至仁风沦陷。当时,仁风隶属济阳县第八区,共辖162个村庄,划分为30约,包括现仁风镇,原商河县展家乡的东、西靖家,原惠民县的联五乡,我县原三教乡的观音庙、宰农店、徐家、张玉盘、索家、霍付、三教堂等村。

  1944年10月,三边县在仁风成立,赵元明(原名丁涧生。《中共济阳地方史》记载其名为赵之明,《仁风镇志》记载其名为赵元明,并有王权五《缅怀赵元明同志牺牲四十年》一文,有待进一步考证)任县委书记,王权五任县长,县政府驻仁风完小,辖原商河县的二、三、四区,原惠民县的二、三区(约为惠民县城至清河镇以西地区)、原济阳县的曲堤、仁风、白桥一带。仁风划区为三边县第五区,又称城关区(原商河县常王区的史家、肖家、陈家、罗家、卢家、兰家“6”村此时划归第五区,1946年12月“6”村加东靖家、西靖家共8村划归常王区,1964年12月,“6”村又由原商河县郑路公社划归仁风公社),分别由刘志民、温玉明担任区委书记、区长,区政府设在北街城隍庙。1945年11月,根据行署指示撤销三边县,各区归属原县,仁风区归属济阳县。

  1946年12月20日,杨忠县成立大会在仁风街举行(以在李毛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杨忠的名字命名),渤海区后方剿匪司令员马千里主持大会,并亲自将“杨忠县政府”印章授予县长王国华(1948年12月王国华调离,赵一清接任),县委书记由张涛(先后又有韩少一、王仁之担任该职)担任,县政府设在仁风小学,辖原商河县的潘桥区、郑路区、常王区,原惠民县的肖圣庙区、王潘镇区,原济阳县的白桥区、仁风区(后又增设临河区)。仁风区政府设在乔巷村,刘志民、王清山先后担任区委书记,温玉明、张建成、王新民先后担任区长。

  1949年5月,根据中央“不以人名命名县,一律恢复原名(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渤海日报》刊载此文。《中共济阳地方史》记载杨忠县更名时间为1948年5月,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指示,杨忠县改为惠济县,由王仁之、赵一清分别担任县委书记、县长,县政府设在原址。仁风区政府设在西街夏家大院,区委书记、区长分别由王连杰、宋秀峰担任。1950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撤销惠济县,各区归属原县,仁风区归济阳县,区干部仍为原区干部,属德州专区。1956年2月随济阳县改属惠民专区。

  1958年9月,仁风人民公社成立,各村改为大队,辖原仁风镇、王圈乡、三教乡。1958年12月仁风公社随济阳县并入临邑县。 1959年11月,仁风公社划归商河县。1960年1月,仁风公社随商河县划归乐陵县管辖。1962年,仁风公社归属济阳县,分为仁风公社、三教公社、王圈公社三公社,1984年4月,仁风公社改称仁风镇。2001年3月原王圈乡并入仁风镇,辖仁风、王圈、史家、许家、王让、桑渡6个管区,形成目前格局。

  【政区划分】 2017年末82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 2012年末,辖区总人口63103人,其中男性31930人女性31173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2.42:100,2012年全镇人口密度为496.87人。

  辖区西南起江家村南端,东北止东升村最东段,最大距离13.75千米;南起长白山,北至道口村北,南北最大距离10.9千米,总面积77.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72.22平方千米,占93.07%;水域5.38平方千米,占6.9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4人。

  自然条件

  【地形】 仁风镇地处黄泛冲击平原,地形属决口扇形地。土层深厚,质地以壤质潮土和壤质盐化潮土为主,土壤、水、气候条件较协调,可耕性好。

  【气候】 仁风镇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无霜期195天,年太阳辐射量124.4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600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

  【水文】 境内河道属黄河、海河系。黄河自韩纸村南入境,由西南而东北,在四合村出境,境内河道长13.25千米。徒骇河位于仁风镇北部自新路家村西北角入境,由西向东,在兰家村东北处1500米处出境,全长9.58千米。

  【自然灾害】 境内自然灾害历来危害较大的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雹灾平均5年3遇。风灾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发生在秋、冬季的较少。春季多风,往往破坏墒情,影响春播和春苗生长。夏初,麦熟季节,多偏南大风,常形成干热风,造成小麦减产;雨季到来时,伴随暴雨常有大风,致使农作物倒伏,树木折断,甚至毁坏房屋。仁风镇霜期多年平均为165天,无霜期一般在200天左右。

  截至2017年,境内常有自然灾害出现,但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经济概况

  【农业产业特色】  耕地面积8088.3公顷,人均7.5公顷,全部为水浇地,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西瓜、蔬菜为主,近年来,仁风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以“瓜果林”为媒,以“稻粮菜”为基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四个一”富民工程,重点在农业特色创品牌、农民增收重实效上做文章。2010年仁风镇被授予“中国特色产业先进单位”,也是济南市唯一一个荣获这一荣誉的乡镇。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瓜”为媒,美名远扬。仁风镇出产的富硒西瓜,以其特有的品质、独特的口味、丰富的营养,已经成为仁风镇的“金字招牌”,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济南等1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城市市民争相品尝的时令瓜果。在发展西瓜产业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科学种植管理,成立了生产管理技术专家组,专家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育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富硒、统一销售。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基地为农户制定了生产管理档案,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制定了相应的检测制度。基地印制了统一的包装箱,每箱内都有一张信誉卡,每张信誉卡注明含糖量、种植者、验级员号码、收购日期、监督电话,每个西瓜贴有质量证明标志,真正做到了每个瓜都有“身份证”,每一个瓜的质量都可追溯到生产者。同时基地还设立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田,实施了富硒技术、“一棚一沼气池”技术、测土配方技术来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促进了西瓜生产效益逐年提高,每个大棚年平均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目前仁风镇已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乡镇。2017年仁风镇启动国家驰名商标创建工作,做好第九届仁风富硒西瓜文化旅游节筹备举办工作,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富硒都市农业品牌,力争在全县农业工作中做出“仁风贡献”。西瓜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九届仁风富硒西瓜文化旅游节,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富硒产业名镇”“农业科技创新(富硒)示范基地”“山东省地理标志创业协会理事单位”“山东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模范单位”,国家驰名商标创建工作顺利启动。

  (二)以“果”为基,香飘万家。仁风镇也是一个林果大镇,全镇速生林面积4万亩,经济林1万亩。经济林主要种植有苹果、山楂、薄皮核桃、葡萄、包金梨等多种果树。特别是仁风镇平家村的苹果、山楂种植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每亩经济林年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东升村种植的包金梨以其个大、耐运输、易储藏、口感好等特点,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单个包金梨平均重量在1公斤以上,最大的可达到2.5公斤左右,产品远销广东、深圳等地,价格卖到了五十元一斤。我镇林下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以时圈、马圈、四合等村为中心,全镇建有林下养鸡基地、养鸭基地,林下养殖大棚等,棚均效益在5万元左右;在发展林下养殖的同时,我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木材深加工年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近年,我镇先后被省、市评为“林业生产先进镇”荣誉称号,林果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三)以“奶”为源,富裕百姓。仁风镇群众具有养殖奶牛的传统,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截至目前,全镇已建立奶牛养殖基地5处(西张、北陈、朱家、王让、东街),也是全县奶牛基地最多的乡镇,奶牛总数接近4000头,日产鲜奶可达12吨,除西张是家庭式养殖外,其他全部为车间式养殖模式。

  (四)以“菜”为点,以点促面。仁风镇南部地区土地因靠近黄河,盐碱涝洼地居多,在种植品种上我们重点推广种植水稻;中部地域以白沙土为主,土质松软、水质甘甜,种植品种主要以林果为主;北部地区主要以红土地为主,我们积极动员群众进行大棚蔬菜种植,目前已建有东张、肖家、兰家3处蔬菜生产基地,主要种植大棚黄瓜,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棚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这样在我镇在产业种植结构上,就逐步形成“南稻北菜中瓜果”的农业生产格局

  【工业】 仁风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棉花加工和木材加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棉花加工生产上重点是鼓励企业搞技改,推行与国际接轨的400型打包机,提高抗风险能力。在木材加工上,以镇木材加工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一批大型板材加工企业,主要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细木工板、高档建筑模板、装饰板材等。小区内已有大型板材、木材加工厂20多家。温鑫、鲁弘、盛亚特等板材加工成为民营经济骨干,基本上形成了一条集速生丰产林、面皮加工、板材加工为一体的木材产业链。随着木材加工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将会为镇财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2017年,仁风镇招商引资不断发展:一是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涉零贸易企业1家、限上服务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亿元、利税2.5亿元,分别占2017年全年任务的105%、106%。截至2017年11月份,全镇财政收入完成5986万元,占全年任务216.57%,预计全年可实现630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228%,创历史最好水平。主要经济各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县前列。二是总部经济实现新突破,引进财税类企业25家,累计达到49家。引入投资4.2亿元的云腾基金项目,成为我县落户的第一家总部类基金企业,引进投资5亿元的云水腾跃二期扩建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山东冠荣肉牛养殖项目,洽谈投资7.2亿元的振轩物流项目、投资 1.5亿元的济南黄河牧场奶牛养殖项目。

  【文化艺术】 仁风的鼓子秧歌声震全国,享誉海外。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仁风鼓子秧歌历史渊源。据考证,雏形于夏商,完善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分“快板”、“慢板”、“戏剧”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秧歌套种上百种。“伞”、“鼓”、“棒”、“花”人物齐全,扮相俊秀,惟妙惟肖。在山东省及济南市十四届民间艺术汇演中,均获最佳奖。“九一世界国际旅游节”开幕式表演,令三十多个国家的外宾惊叹。九三年,受中国文联和文化部的派遣赴西欧德、法两国进行文化交流,历时月余,演出四十多场,引起轰动,被各大媒体誉为“民族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近年来多次代表省、市、县到各地参加文艺会演,2006年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民间艺术会演中荣获最高奖“山花奖”。参加世界文博会开幕式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2017年仁风镇鼓子秧歌传承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年组织参加各类民间艺术展演11次,其中省级以上演出4次,充分彰显了济阳鼓子秧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17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再创佳绩,民间艺术展演、首届民间吹打乐比赛均获得一等奖,第二届“舞动济阳”广场舞大赛获二等奖。文化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本年度建立完善贫困村文化大院20个。多次组织开展基层文娱演出活动,其中西街、四合庄户剧团于11月底代表全镇参加“济阳县2017年基层庄户剧团展演”,获得较好成绩。

  【交通运输】 国道二二О线穿境而过,境内仁鑫路、仁和路贯通南北,东西两条主干线曲王路、迎风大街与济阳县曲堤镇相连。1979年建成仁风镇客运站,日发客运汽车140班次,日均容量3500余人次。

  【生态文明建设】(一)围绕全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综合治理,优化生态人居环境。一是坚决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对于存在土地、建设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木材加工业和沥青粉末等“散乱污”企业,实施重点企业“一包一”“一盯一”方法,坚决依法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同时开展“日巡查”制度,严防问题反弹。二是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和黑臭水体整治。严格按照市、县要求,摸底排查,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逐一落实销号。三是积极拆除取缔低空排烟和燃煤锅炉。针对问题清单,逐一清理取缔,努力改善镇域空气质量。四是做好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强化管区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开展禁烧专项巡查,购置115套车用扩音广播配备镇、村干部私家车辆,进行不间断、无缝隙巡查,利用无人机不定时升空巡查,坚决遏制秸秆焚烧现象。五是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推广。强化舆论宣传引导,逐级压实责任,积极做好清洁煤、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能源推广工作。(二)2017年,仁风镇完成五项生态建设任务一是关停取缔镇域内223家“散乱污”企业,全部达到“两断三清”标准,超额完成年初上报的150家任务。二是畜禽养殖及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显著。严格落实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关闭取缔禁养区畜禽养殖户56户,整改提升畜禽养殖专业户235户。整治改善河道2条,整治黑臭水体13处。三是拆除取缔低空排烟和燃煤锅炉138处。取缔辖区内露天砂石料厂和商砼经营站点6处。四是秸秆焚烧现象有效遏制。实现夏秋两季“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五是取缔散煤经营站点14处,清洁燃煤推广7157户,完成路家152户的气代煤工程。2017年10月份以来,连续3个月,仁风镇空气质量排名位居全市前10名,全县第1名。

  【食品安全监管】(一)仁风镇深入推进“食安山东”品牌引领,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制度,建立起三级网格监管体系,各管区分别确定1名食品药品安全网长。充分调动整合镇农业综合中心、畜牧站、食药监所、市场监管所、派出所等多个部门的力量,深入推进食安、农安、公安“三安联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周”“安全用药月”等宣传活动。执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做好检疫检验。(二)仁风镇围绕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各项创建任务。2017年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等系列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活动共5次。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药品经营许可和小作坊登记、食品摊点备案累计224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动物防疫免疫接种率达到100%,严格执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做好检疫检验,实现生猪进站屠宰率100%。9月份完成定点屠宰改为定点配送猪肉的转型。

  【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2017年感动济阳人物预选对象入选9人,济阳县2017年四德榜入选5人,11月份济南身边好人入选1人。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低保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全年热线办理总体满意率位居全县前列。投资70万元完成对敬老院内取暖设备和消防设施进行新一轮提升改造。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达到90%以上,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文化大院完成新建4处,改造提升12处,贫困村农家书屋配备书籍和书橱20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

  值班电话:0531-84401008 84401969   传真电话:0531-84401008

  Email:   jyxrfx@163.com





镇街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