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济南市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字号:
大 中 小



2022年济南市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济南市济阳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阳调查队
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12345”发展思路,攻坚克难、踔厉奋发、拼搏实干,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开创崭新局面。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37.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6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14.08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83.45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为16.7:48.1:35.2。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2.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37%,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户数12.89万户,户籍总人口42.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47万人、乡村人口30.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126人[3],出生率为7.41‰;死亡人口5004人,死亡率为11.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5‰。
表1 2018年-2022年全区常住人口增长情况
年份 | 年末常住人口 | #城镇常住人口 |
2018年 | 40.7 | 18.31 |
2019年 | 40.87 | 17.76 |
2020年 | 40.35 | 17.24 |
2021年 | 41.36 | 18.30 |
2022年 | 42.08 | 18.67 |
二、农业、农村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2.65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57亿元,增长4.1%。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1.51万亩,比上年增长0.2%;粮食总产量62.59万吨,比上年增长0.5%。蔬菜产量105.52万吨,比上年增长4.3%。瓜果产量2.66万吨,比上年下降8.9%。园林水果产量1.63万吨,比上年下降6.4%。中药材产量215.18吨,比上年下降44.3%。
全年牛出栏1.32万头,下降18.3%。羊出栏14.93万只,增长15.3%。生猪出栏14.33万头,增长19.6%。猪牛羊禽肉产量2.40万吨,比上年增长27.5%。牛奶产量4.14万吨,比上年增长11.6%。禽蛋产量1.80万吨,比上年增长19.4%。
表2 2022年全区主要农产品产量 | ||
指标 | 产量(万吨) | 增 长(%) |
粮食 | 62.59 | 0.5 |
#小麦 | 34.58 | 0.3 |
玉米 | 27.43 | 0.9 |
蔬菜 | 105.52 | 4.3 |
瓜果 | 2.66 | -8.9 |
猪牛羊禽肉 | 2.40 | 27.5 |
牛奶 | 4.14 | 11.6 |
禽蛋 | 1.80 | 19.4 |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23.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实施绿港现代农业示范园、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等一批农业示范项目,仁风富硒西瓜、垛石番茄等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家庭农场4家、合作社4家,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总数达到58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6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46.7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1.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0.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6.7%。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规模以上工业[4]增加值增长2.6%。从重点行业看,食品制造业下降5.0%,医药制造业增长12.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0%,汽车制造业增长1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7.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22.2%。
表3 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行业名称 | 增加值增长率(%) |
食品制造业 | -5.0 |
医药制造业 | 12.3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1.0 |
汽车制造业 | 12.9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7.0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2.2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37.6 |
金属制品业 | 23.9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4.1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全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法人企业42家,过10亿元的企业4家。实现利润总额17.56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6.98%。
全年全区55家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0.36亿元,同比下降4.0%。签订合同额225.54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02.56亿元,同比下降5.2%。
四、市场消费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1亿元,同比下降13.4%。其中,商品零售80.12亿元,下降13.5%;餐饮收入6.09亿元,下降32.7%。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1亿元,下降32.7%;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30亿元,增长179.2%。
全年全区限额以上单位[5]108家,全年实现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销售额135.35亿元,增长0.9%;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零售额6.92亿元,下降21.1%。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出口总额40.81亿元,增长25.7%;进口总额5.76亿元,下降3.8%。全区出口创汇企业116个。新批外资企业13家,合同利用外资261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3%;实际利用外资118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3%。
五、服务业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占GDP比重35.2%。分行业看,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6.60亿元,增长 5.8%;房地产业增加值18.36亿元,下降5.9%;金融业增加值11.09亿元,增长7.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50亿元,下降0.2%;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0.32亿元,下降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43亿元,增长16.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9亿元,下降5.9%。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8.59亿元,同比增长1.5%。
年末全区机动车保有量15.11万辆,增长3.42%;出租汽车65辆,下降25.3%。年末公交线路16条、公交营运车辆67辆;全年公路客运量188.33万人次,公路里程1619.58公里。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7154万元,下降11.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7万户,增长10.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7.7万户,增长2.7%;互联网宽带用户19.9万户,增长8.5%。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3.35亿千瓦时,增长10.6%。其中,工业用电量6.63亿千瓦时,增长2.8%;农业用电量0.53亿千瓦时,增长9.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40亿千瓦时,增长19.4%。
六、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62亿元,下降11.9%,同口径增速为-6.3%。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3.9%,同口径税收比重为77.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40亿元,下降24.7%。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3.23亿元,增长12.2%,较年初增加44.87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29.99亿元,增长12.0%,较年初增加35.29亿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11亿元,同比下降1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5亿元,同比下降25.7%;人身险保费收入5.76亿元,同比下降0.5%。各项赔付金额3.51亿元,同比下降5.7%。累计缴纳税款0.66亿元,同比下降21.9%。
七、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1.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3.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6%。年末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99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74个。建安投资增长13.6%,工业投资增长33.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8.5%,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54.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9%。
表4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增长速度
指 标 | 同比 ±%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3.6 |
1.按产业分(亿元) | |
第一产业 | -51.3 |
第二产业 | 33.8 |
#工业 | 33.8 |
#工业技改 | 48.5 |
#制造业技改 | 54.1 |
第三产业 | 21.6 |
#房地产开发 | -31.2 |
2.建安投资 | 13.6 |
3.高技术产业投资 | 6.9 |
4.民间投资占比提高百分点 | -10.0 |
5.四新投资占比提高百分点 | 6.3 |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29亿元,同比下降31.2%。商品房销售面积50.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5%;其中,住宅销售42.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0%。商品房销售额35.46亿元,同比下降46.7%;其中,住宅销售额30.76亿元,同比下降46.7%。
八、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科技:全社会R&D[6]经费内部支出2.10亿元,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家,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38亿元,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数量376个。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1家,比去年净增96家。新增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8家,山东祥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区首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在济阳设立研发或成果转化机构3家。
教育: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学校50所,在校学生7.14万人,比上年增长1.7%;教职工总数5390人,其中专任教师4997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第二实验中学迁建工程主体完工,永康街中学、滨河实验学校及西江樾、万科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5010个。
文化旅游:年末全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个,文化馆(站)及群众艺术馆8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1个,公共图书馆9个,全年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1365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0.29亿元、接待游客191.45万人次。
卫生: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11个,卫生机构床位2788张。卫生技术人员3315人,其中执业医生1121人、执业助理医师317人。
体育:年末全区拥有体育场地734个,篮球场228个,足球场51个,羽毛球场90个,乒乓球场460个,等级裁判员178人。
九、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662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16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53元,增长5.7%。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919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044元,下降2.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707元,增长3.6%。
全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3596人,开发公益岗位3747个,发放稳岗返还及创业贷款4258万元。年末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812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995元/月;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6.45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70元/月。年末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8家,床位1173张。
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0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2.66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6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2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47万人。
十、城乡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33.9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19平方公里。将16个城市社区优化调整为25个,“红色物业” 不断深化,社区治理更加精细。提升改造市政道路11条,完成雨污管道改造12公里,建成公园绿化工程4处,打造省级智慧社区9个,精致城市建设、滨河片区路网等一批重大工程启动实施,城区更加宜居便捷。建成省级美丽乡村4个、齐鲁样板村10个、市级清洁村庄184个。
全年全区天然气供气量14489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743吨,实际集中供热面积641.83万平方米。自来水供水量2506万立方米。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9µg/m³,同比下降7.1%;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4,下降7.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2天,同比增加1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6.3%。
全年全区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两项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下降50%,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9年“双下降”。
注释:
[1]2022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阳统计年鉴-2022》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公报中农业部分粮食、畜牧相关数据;服务业部分邮政业务总量;教育、卫生、体育相关数据;居民收支相关数据;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数据;自来水供水量、天然气供气总量相关数据含划转起步区的孙耿、崔寨、太平三街道。
[2]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以前年度相关数据进行了修订。
[3]出生人口、出生率,死亡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按照户籍口径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6]R&D指标为2021年数据。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三品一标”农产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进出口数据来自区商务信息中心;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区投促局;机动车保有量来自区交警大队;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电数据来自区工信局;电力数据来自区供电公司;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区人行;保险数据来自区金融办;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区教体局;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文旅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健局;城镇新增就业、养老保险来自区人社局;医疗保险相关数据来自区医保局;最低生活保障、民政服务机构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建成区面积来自区自然资源局;天然气供气量、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数据来自区住建局;集中供热面积等城乡建设数据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自来水供水量来自区水务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济阳分局;安全生产相关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阳调查队。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